■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上城区位于杭州市中心偏南,南宋时,皇城建于杭城南部,因习惯以南为上,故曰:“上城”。自古,其便是杭城的核心城区。时代潮水奔涌而来,如今,治理这一方土地的接力棒交到了章燕手中。
“它文化底蕴深厚,最具宋韵味;它数字经济发达,最具时代味。它既在千年传承中焕新,又在创新变革中跃升。”提及上城,章燕对它赞不绝口,又爱得深沉。如何在古今交融之下,为杭州的核心持续蓄能,让它愈发熠熠生辉,是章燕上任之始,就刻在心上的使命和担当。
“小脑+手脚”基层整体智治模式里的“尽精微”
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九堡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里,20余名综管人员紧盯电脑和墙上的“数字驾驶舱”。他们一边关注电脑上推送的需要及时解决的基层治理信息,一边留意着面前电子大屏一侧的户外重点区域监控实时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指挥长一声令下,离事故最近的综管队员手持5G单兵执法记录仪马上动身,并将整个处理过程同步传输到指挥中心。
这就是“小脑+手脚”基层智治的日常运作模式。所谓“小脑”,是指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一个集无线通信系统和风险预警综合数据处理、任务指派、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等功能的“数字驾驶舱”。而“手”是一支集公安、交警、司法、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劳动监察等10个部门执法力量;“脚”是综治中心综合管理大队下设的巡查片区、巡查班组。
在上城区九堡、笕桥、彭埠、丁兰等区域业态类型多元、人群结构复杂且人员流动频繁,基层治理面临的考验可谓艰巨。
“‘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锚定特大城市核心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制度变革、机制重塑、能力跃升,以高水平治理护航高质量发展。”章燕说。地处四区交界,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实际管理人口达30万,社会治理及执法监管压力巨大的九堡街道,正是“小脑+手脚”智治模式的策源地。
“经过两年的运行,我们基本实现了‘小脑灵敏、手脚灵活、处置灵动’的目标。2022年至今实现了火灾亡人、交通亡人‘两个零’的好局面。”九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费晓杰说道。目前,上城全区14个街道均已建成综合信息指挥室并实行24小时运转,建立专职网格员队伍1360人。2022年以来,累计分流处置非警务类警情13669起,占同期总警情的8.1%,极大提升了非警务类警情处置效率。
缘何智治模式中的“十根手指”能汇聚成“手”?这离不开一项重大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
2022年1月,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章燕高度重视该项改革工作,在区委常委会等会议中多次专门听取改革实施情况,上城区快速构建起改革的“四梁八柱”。
“街道需要什么样的高频、易发事件执法权?”“什么样的行政执法体系比较高效?”“基层执法队伍如何建?”……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上城区坚持“一张清单”管执法,将18个执法领域的380项事项赋权街道进行执法,构建“金字塔型”行政执法体系,整合形成区级“1+5”执法队伍,深化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强化“监管一件事”,推进执法监管数字平台的应用。
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下,支撑“小脑”的一双“大手”力道十足,有条不紊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危为安,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区县样板。
“幸福邻里坊”就是共富综合体里的“小确幸”
家住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的裘女士,周末吃过中饭后,带着8岁的孙女,步行约5分钟,来到社区的“幸福邻里坊”四楼,一起打乒乓球。
“孙女过年一个礼拜胖了几斤,带她运动运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配套运动设施,我们真的很幸福!”裘女士笑着说。
三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晒过太阳的爷爷奶奶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回到房间休息;二楼的亲子图书馆,老师正在为孩子们准备下午的手工剪纸材料;一楼的邻里餐厅,因过了饭点,终于安静了下来……
面积4300平方米,有20余个功能区块的“幸福邻里坊”,让不同年龄层的群体,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专属幸福。
城市治理的好坏,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在章燕看来,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必须坚持在扎实办好每一件实事中持续改善民生,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聚焦解决老小区瓶颈资源制约、新小区服务共享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上城区深化集成现代社区、未来社区、智慧社区等功能要素,突出党建统领,打造了群众可感可及可触的社区共富综合体——“幸福邻里坊”。
问及为什么“幸福邻里坊”里的服务如此受欢迎,章燕书记给出了上城之法。原来,上城明确18家部门责任和下沉资源清单,撬动教育、医疗等40多类公共服务资源,“坊”以辐射1公里半径、10~15分钟可达为基准,打造“十分优享”公共服务圈层体系。在“十分优享”圈层里,“悠悠托”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域覆盖,“幸福家”养老助餐配餐体系、“时间银行”等为老服务创新探索,“就创群落”新模式、“特优爱”残疾人服务等特色品牌多维度织密社会保障体系,这一切都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目前,上城已建成红梅、青荷苑等17个“幸福邻里坊”。今年,上城将提质扩面“幸福邻里坊”建设,力争2023年底前覆盖40%以上的社区。
“宋韵文化新高地”里的“最杭州”
去年,杭州最火的宋韵地标之一,莫过于11月底惊艳亮相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德寿宫”)。德寿宫遗址是南宋临安城内一处极其重要的宫苑遗址,作为杭州宋韵“扛鼎之作”,甫一开放,便火爆“出圈”。
德寿宫位于中河高架南侧,向西走过一个十字路口,便来到了清河坊历史街区,穿过街区南端的鼓楼,右手边一座“南宋书房”映入眼帘,在这里,你能翻阅到南宋时期的皇城景象。
从“南宋书房”出来,右转沿着打铜巷,来到上城区非遗展示中心。有关上城非遗技艺的前世今生,在这里可以“一网打尽”。
出门再向西,便来到了鼎鼎大名的河坊街,观铜艺,闻药香,品美食,多维度体验宋韵文化的别样精彩。
“遗址展馆+名胜景点+风貌街巷”的宋韵地标体系,在上城正逐步健全完善。
“‘一部杭州史,半部在上城’,‘韵味’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章燕说。上城把宋韵文化作为展示“独具韵味”最鲜明的共富底色和最核心的精神支撑,提出了打造“宋韵文化新高地”的目标。
如何在宋韵上做加法?上城作出了“宋韵+产业”和“宋韵+生活”的实践探索。
在数字转型、国潮风靡、文旅消费复苏等重要机遇面前,上城文旅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宋韵文化节、“清河坊奇妙夜”等一系列宋韵文化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实现消费业态升级。
而说起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宋韵轶事,就不得不提一个个内含故事的街巷名。龙翔桥是因为曾经在此地重建过宋理宗的龙翔宫而得名;严郎中因揭皇榜治好了皇帝的病升迁为官,他住的那条小巷便叫作了严官巷;后市街真的曾经出过3个皇后……
以街巷为载体、以公众参与为导向、以韵味提升为核心、以人的体验为根本的“韵味百巷”创建行动,将总结提炼街巷独特韵味主题,力争在今年12月前打造100条富含文化气息的街巷,实现街巷韵味“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分享”。
除此之外,上城依托丰富的精神谱系,常态化开展“上城尚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放大“最美”系列精神文明品牌社会效应;湖滨“最美人墙”、小营“最美凉茶摊”等志愿服务品牌引领都市文明新风尚,全力创建文明典范的“最美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