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文明家风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庭周刊 文明家风

山东德州刘兴德家庭:

一部家庭档案浓缩四代好家风


    ▲ 刘兴德老人在指导儿子刘文修改家训。

    ▲ 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刘兴德一家四世同堂。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一枚放大镜,一支钢笔,一沓信纸,旁边还摞着厚厚的草稿……这是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82岁老人刘兴德的书桌,也是他自退休以来长期“耕耘”的地方。

    就是在这一方小小的书桌上,刘兴德完成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兴德传记》,整理了一份28类、240余盒、共计百万字的“家庭档案”。

    “这些档案浓缩的是半个世纪的变迁,折射的是社会的进步,翻看这一盒盒家庭档案,想想过去的酸甜苦辣,再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家庭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刘兴德在整理这份“家庭档案”的过程中,也以时代发展为坐标,将自家的家训进行多次修改,从最初的“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团结向上、孝敬父母”修改至如今的96字家训。

    “树立好家风,什么时候都不晚。”刘兴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的影响下,一家人谨记家训,热心公益事业,为老家捐款修路,为灾区捐款捐物,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为邻居排忧解难。刘兴德家庭也先后获评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修订:为家训烙上时代印记

    1956年,对刘兴德一家来说是个颇有纪念意义的年份。自此,刘兴德开始有意识地将书信、日记,甚至台历悉心保存。在档案中,刘兴德找出了60年前父亲写给自己的信。

    彼时,刘兴德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家中有双目失明的祖母和体弱多病的母亲需要照顾。一时间,工作压力、生活重担都压在刘兴德肩上,让这个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毛头小伙沮丧不已。

    父亲将一封封书信寄到他手上:“要提高政治觉悟,要有才有德,拿出革命干劲,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应当勤学苦学,学会了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才是本领。”“生活方面受些苦,这是暂时的,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抽空回家照顾好你奶奶和母亲,担水劈柴推磨喂猪扫院子,还要种管收好自留地,艰苦朴素。”

    父亲的嘱托留在信纸上,也铭刻在刘兴德心里。后来,他将“爱党爱国、表率担当”内容加入家训,这是他第一次修改家训。

    刘兴德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第二次修改是1980~1985年期间,他对儿子的教导在“百善孝为先”之外增加了“勤奋努力、自立自强”;2002年,他第三次修改家训,把“尊老爱幼、民主协商;相亲相爱,互谅互让”写了进去。这20多年来,他家的妯娌、兄弟没吵过架,没红过脸。

    当孩子们参加工作、走上管理岗位,刘兴德又在家训中增加了“与时俱进、向善向上;清正廉洁、家风正扬”的内容,告诫他们要洁身自好、守住底线,不求名利,只求为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至此,刘兴德家形成了96字的家训:爱国爱家,自立自强;勤奋努力,敬业爱岗。家庭美德,温馨芬芳;勤俭节约,永远不忘。全家和谐,民主商量;尊老爱幼,祥和欢畅。遵纪守矩,表率担当;清正廉洁,家风正扬。兄弟姐妹,互勉互帮;婆媳姑嫂,互谅互让。邻里团结,和睦交往;向善向上,文明互创。

    传承:在家庭档案中收获家风力量

    早年的信件来往、家庭收入的工资条、孩子们的生日贺卡……刘兴德将家中的大小物件悉心保存,一坚持就是50多年。2002年,刘兴德退休,开始撰写回忆文章,整理“家庭档案”。

    记者了解到,刘兴德的“家庭档案馆”包含自1956年以来的家庭生活消费、工作笔记、台历日记等28个分类。这些老物件时刻提醒子女,不能忘记过去的酸甜苦辣,要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在刘兴德的财务档案里,收集着他从参加工作至今的工资条:1956年,当中医学徒,每月工资18元;1978年为45元;1997年领到了600多元;2007年每月退休金1535元;2012年涨到2730元;2022年达到6700元。“单看工资增长记录,咱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家生活的改善不言而喻。”刘兴德的三儿子刘文说。

    这份鲜活的“家庭档案”,让时代变迁不再只是印刷在书本上的一串串数字,它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父亲乐此不疲,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在刘兴德的儿女眼中,父亲的工作虽然繁琐、枯燥,但却很有意义。简陋的“家庭档案馆”里,保存着刘兴德祖辈和儿女们的时光记忆。刘兴德就是以这种方式,把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又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再传给孙辈,提醒孩子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对待学习、生活要刻苦努力。

    “我年轻时,父亲鼓励我多读书,在书中我学到了知识,更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所以我也特别注重对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给他们买课外书,孩子们从好奇到感兴趣,锻炼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至今在工作中也发挥着擅长写作的优势。”刘兴德说。

    实践:在传承中守护好家风

    2016年春天,刘兴德得知老家德平镇杨官庙村要修缮村内外的水泥路,便与孩子们商量,全家一起为村子“尽一份力”。

    杨官庙村是附近出了名的落后村,“原来人们是这样形容我们村的,‘走不进的街、出不了的水、留不住的人’,所以听说要修路,我非常高兴,虽然我们在老家一无房二无地三无亲门近支,可父老乡亲的情谊不能忘。”刘兴德说。

    刘兴德一家将8000块钱捐赠给杨官庙村村委会。后来,在德平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官庙村还纳入了山东“村村通扫尾”公路网计划,从财政申请“一事一议”资金15万元。2016年8月,村内三条街道、环村路、文化广场、篮球场和通往村外的道路全部竣工。刘兴德一家也收到村委会赠予的“修路特别贡献奖”锦旗。

    记者了解到,刘兴德家每月召开一次家庭生活会,每年年底召开一次总结会。这既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也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

    随着孙辈们陆续考上大学,刘兴德经常跟孩子们发短信、打视频电话。他的第一条短信就是在跟孩子们的沟通中学会的。

    “2007年,孙女刘平考上大学。我给她发短信,学了半天才打出‘刘平’两个字。”刘兴德回忆,从那以后,他经常把一些名言警句发给孩子们,时刻让他们保持谦虚努力的学习状态。

    在他的影响下,一家12口人中有6名党员,刘兴德是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县检察院工作的二儿子刘宗胜和在县融媒体中心工作的三儿子刘文也有20多年党龄,孙子刘原、孙女刘平、孙媳妇王景鑫也先后入党。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刘兴德的子女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长子刘宗俊坚持奋战在医疗一线;次子刘宗胜坚守在疫情一线防控点,被山东省检察院记二等功两次;三子刘文则坚守在新闻报道一线,被德州市文明办评为德州市第二批疫情防控工作“身边好人”。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刘兴德说,“我虽年至耄耋,但还要笔耕不辍,把红色基因、优良家风传承下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