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保障参保群体 推进资金统筹 规范执行标准

打通“长护险”扩围“最后一公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长期护理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是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特殊险种,被称为社会保障“第六险”。建立可持续的长护险制度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应有之义。自2016年我国开展长护险试点的6年间,已有49个试点城市、1.45亿人参保,累计享受待遇人数达172万,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全国两会,长护险成为热议话题,多名代表委员调研本地试点现状或社会保障需求,在长护险缴纳方式、服务标准以及筹资渠道等关键问题上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长护险将成老年人“刚需”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不少建议和提案中,对扩大长护险试点范围的呼声愈发高涨。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失能老人问题不能忽视。”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认为,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快,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约4000万,老年人平均约有8.3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一系列数据显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未来对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有较大的刚性需求。

    同时,失能老人问题绝非“单独群体”事件,由此引发的家庭照护困境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疗保障局局长杨淑丽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421结构”家庭模式的成员逐渐老化,“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导致养老护理负担沉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失能老人的参保率不足,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长护险试点城市累计享受待遇165万人,与4000万失能老人基数仍有差距。

    另外,从经济因素看,长护险作为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也是增加民生福祉的重要方式。张光奇介绍,截至2021年底,长护险基金累计支出500亿元,支付总水平在70%左右,每年人均待遇支出约1.6万元,相当于个人年平均养老金收入的28%。不仅如此,由长护险牵引出的社会保险资源“聚集效应”将激发护理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保险人才、养老产品研发和生产、养老消费等多方面提升。

    “统而不筹”仍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目前,长护险的运营主要依靠社保资金,商业长护险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保障缺口依然很大。

    杨淑丽认为影响长护险“扩容提质”的原因是长护险覆盖面不够广和专业护理人员占比低。据初步估计,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约超过500万。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的问题,人员流动性大,兼职人员、临聘人员和“4050”人员成为主力,护理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专业水平低、业务能力不强,尤其懂得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紧缺。

    在长护险顶层制度设计上,杨淑丽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标准不一,缺乏规范指引,服务监管不足。例如,因为各地护理标准没有统一,有的地区服务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失能老人实际照护需求。而收费项目、标准和公示形式不统一,也导致了护理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由于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制度,长护险目标定位人群存在责、权、利不明的情况,让长护险的推广和应用受到制约。”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表示。

    补短强弱,加速长护险广覆盖

    如何补短强弱,加速长护险广覆盖?杨淑丽建议,应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从参保群体、资金统筹、规范标准等方面一一完善。例如,在保障人群方面,采取先职工后居民、先重度后轻度的方式稳步推进。在资金统筹方面,应探索建立个人缴费、单位缴费、财政补贴、公益基金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执行规范上,要尽早实现统一、科学、量化的国家标准。

    张光奇也呼吁,加快实行国家层面统一指导。“现有的试点主要是参照国家指导意见和评估标准进行,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有必要探索整合当地统筹区的制度模式。”

    不少代表委员提到鼓励商业保险开发补充护理保险产品,以支持长护险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坦言,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政策性长护险属于“保本微利”状态,成本压力较大,建议以免征保险保障基金方式(不增加政府财政和参保人群支出)来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同时,长护险的规范将会对养老护理产业设置更高门槛。杨淑丽建议,支持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专业化队伍,对大专以上护理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护理人员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证管理,开启顺畅的职业晋升渠道。对欺老虐老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坚持“零容忍”,对相关责任人实施“行业禁入” 。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