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什刹海

让读者读下去、记得住、用得上

——《漫说妇联那些事儿》序言


    ■ 叶文振

    从1949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全国妇联已光荣地走过了70多年的辉煌历程。

    作为党直接领导的群众组织,全国妇联组织动员广大妇女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对全球妇女发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既有力地阐明了“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始终把广大妇女作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把妇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的这“三个始终”就是党领导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的本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和中国妇女为世界男女平等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优势,又突出地展示了:强调妇联作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才能不负党的重托、不负姐妹的期待、不负时代的使命,做好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党的妇女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和党的妇女群众工作的先进组织者。

    为了更好地从横向整合社会各界力量、从纵向团结广大妇女姐妹,一起推动党的妇女工作和妇女发展,全国妇联始终不忘通过重要活动、重点服务和重大作为来强化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体凝聚力,同时还借助各种有效形式去主动地深入基层社会和贴近妇女群众,让妇联组织更加家喻户晓,让全社会都了解和信任妇联。我欣喜地看到,由姚建和李强合作编写、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漫说妇联那些事儿》一书,既别出心裁,又别具一格地把妇联组织的社会推介与宣传进行颇有形式与内容双重创设的推陈出新,成为这类图书罕见的一大亮点。依我之见,这本书的新意和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用图文并茂,特别是借助漫画的形式来诉说妇联的故事,不仅寓知识于图解,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和生动活泼,而且还拉近与读者的社会距离,在产生对妇联的亲近感中,增加阅读了解的热情和兴趣。显然,通过喜闻乐见提升群众对妇联的知晓率、关切度和互动感,其实也是妇联组织群众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是注意到读者的分类和聚焦,使受众更加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有计划地去覆盖那些还没有被现存形式吸引到的妇女群体,加强了本书与读者对象更有效的对接,体现了本书作者的善意和责任意识。我以为,这本书特别适合对妇联了解甚少,甚至存有疑问和看法的人士,尤其是男士。了解和针对妇女群众的各种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有目标定位的推介和宣传妇联,也是妇联作为群团组织的一个基本要务。

    三是在内容选取和结构设计上颇具心思,显示出比较好的推介和宣传妇联的知识容量和学用结合的效能。在章节编排上,突出开卷第一章的导读功能,以社会上对妇联还存在的误解入手,既起到引人注目、勾起探其始末的阅读好奇,又能进行解惑和正误,不仅大大加深对妇联组织的正确认识和印象,而且增强随后持续阅读和经常学习的可能性。在时间维度上,强调时期和时点的结合、动态全过程和静态转折点的兼顾,有第二章对妇联组织历史演变的过程回顾,又有第四章对妇联组织现时职能的重点描述和对未来发展的多元展望,特别有利于读者进行全书阅读,帮助读者完整地把握妇联组织的发展全过程和预期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趋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妇联组织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性别意义,深入认知妇联组织时期变迁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时代价值,促使她们把自己的利益需要和性别期待也融入对妇联组织未来发展的思考当中。在内容组合上,第三章关于作为妇联工作基本遵循的全国妇联章程的介绍是很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本书所传递的妇联概况的权威性和规范性,而且还通过章程的核心内容,辅助读者从规范的读本中认知、领悟和把握到妇联的宗旨、性质、架构和程序,特别是关于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组织定位;还有第四章“关于妇联,我们要知道的那些事儿”,更是结构饱满、内容丰富,而且重点突出、描述精准,囊括了妇联组织的责任领域、组成机构、功能维度、工作要点和活动形式,可以说基本上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和关键点的提炼,让读者读下去、记得住、用得上。

    四是在强调权威性和趣味性推介的同时,始终呈现出一种深厚的情感倾向,那就是对妇联组织的敬重和景仰、对妇女事业的重视和热爱,以及对妇女群众的关心和爱护。能够达到这样的情感境界,还真的不是很容易,首先,两位作者都是男性,要跨越性别距离,克服对妇联的一知半解甚至本身存在的误解,讲好关于妇联的故事,是要克服障碍和下大功夫的;其次,作者之一虽然是《中国妇女报》记者,但毕竟不是妇联组织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另一位作者更是跨界而为,要把漫画和妇联那些事儿进行零对接,甚至用漫画来准确讲述和呈现妇联的那些事儿,都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再次,妇联组织的那些事儿还涉及好多学科的知识及其应用,只有侧重某个专业学科的修学背景和知识积累,也是难以胜任的。所以,没有对妇联组织及其所从事的妇女事业的深厚感情,以及从这份感情延伸出来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可能推出如此有温度的关于妇联组织的专门读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辛苦追求已经成功了。相信随着这本书推向社会,走进越来越多的读者当中,一定会受到欢迎和好评的。而且他们的成功实践还告诉我们,推介和宣传妇联组织、支持和推动妇女发展,其实也是男性共责共建的社会义务,是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的。

    从这本书的成功编绘,我以为,还给我们带来几个重要的启示:第一,要推出这样一本书,一定要站在目标读者的需求之上,广大妇女群众了解妇联吗?还有哪些妇女不了解,或者不了解的都是哪些方面的情况?她们想了解吗或者去了解的动机、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喜欢或者偏好于以什么样的形式去了解?只有从目标受众的角度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们才能有效地了解她们的实际需要和学习习惯,通过我们的编写,来激发她们阅读的意愿和热情,并通过阅读能有所收获和学以致用。总而言之,心系目标读者的真切需要来写作出书,才是有意义的知识生产劳动,也是妇联组织所期待和乐观其成的。可以说,《漫说妇联那些事儿》注意到自己的图书市场定位,尽其所能去有效地对接目标读者群体。

    第二,还要站在过往作者的肩膀之上。在对接意愿读者需求的写作上,很可能有人捷足先登了,了解相关图书市场的供求情况,特别是已经推出的类似图书的编写现状,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要尽力防止重复写作,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明确我们是否具备超越的能力,以避免低水平写作。还有一个方面,如果已有图书通过改版或再版就可以补缺补漏,那么我们就要力戒弥补性写作。所以站在前人肩膀上,居高望远,一般是可以推出有价值的创新之作。据我个人了解,《漫说妇联那些事儿》既注意在现有类似图书供给上的推陈出新,又努力在内容组合和写作形式上和学术界推出的专业教科书、妇联系统编写的实务工具书区别开来,所以还是非常有特色和价值的一次写作尝试。

    最后,更要站在时代赋予的使命之上。有了时代使命感,就会既走入历史,了解妇联的过往,更会走向新时代,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在讲述妇联故事时努力体现新时代新征程的新风貌、新要求、新期待和新任务;就会关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更新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检验中,去讲好妇联的故事;就会着眼未来,走向世界,在更远更大的时空里,去抒写和分享妇联的故事。值得欣慰是,《漫说妇联那些事儿》一书也在这个方面做出令人满意的努力。

    在这里,要感谢作者给我率先阅读和学习的机会,我期待着很快就会形成的来自读者和社会的双重反响,更期待着有更多具有性别友好和温度的讲好妇联组织故事的特色读本接续推出。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