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唱
新冠病毒流行三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传染病依然侵害着人类,对我们的健康、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相比新冠病毒,结核病这个被称为“白色瘟疫”的古老疾病,也从未离开过我们。
今年3月24日是全球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根据《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 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发病率为134/10万。我国2021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万,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居全球第三位。
结核病离我们其实很近,25岁以上人群约一半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中医称结核病为“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可在除头发、指甲以外的任何部位发病,如肺结核、淋巴结核、骨结核等。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肺是感染门户,因此肺结核在所有结核病中占80%以上,肺结核患者是结核病传播最主要的传染源。
目前,肺结核是乙类传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结核杆菌生长缓慢,当人体免疫力强,或者应用抗结核治疗,它就在人体内休眠,耐心等待繁殖时机,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它就有可能出来危害健康。
很多人觉得身边好久没听说过有结核病病人了,似乎这种古老的疾病离我们已经遥远。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天水日前发文,澄清了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中国是结核感染非常高的国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大约有50%的25岁以上人口感染过结核杆菌。但被结核杆菌感染并不一定会患上结核病,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结核杆菌才会引起发病。”李天水表示,有些人感染结核杆菌后,病菌在体内有繁殖,引起肺内一定的病灶,如果身体抵抗力足够强,结核就可以自愈,只会在肺内留下一些感染过结核的迹象,比如钙化点或索条影。体检时有些人的胸片或肺CT报告钙化点,硬结灶,一般就是这种情况,通常无须处理。
结核病偏爱亚健康人群,长期低热、咳嗽、乏力、食欲减退要警惕
“结核病主要感染抵抗力下降的人群,如营养不良(比如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吸烟、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亚健康的人群,另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器官移植,或者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制剂的患者以及抑郁症患者等。”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副主任聂文娟近日撰文,对结核病易感人群和感染途径进行了描述。聂文娟认为,它具备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特点,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吐痰等渠道都可以传播结核杆菌,健康人吸入结核杆菌后可能会感染从而致病。
李天水表示,肺结核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咳痰大于2周,伴有咯血或血痰;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为肺结核其他常见症状,女性还可能会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等表现。
如果患者肺部出现浸润性病灶,则咳嗽、咳痰轻微,可能仅表现为干咳或有少量的黏液痰。如果伴有继发感染,痰液则呈脓性。合并支气管结核时咳嗽加剧,可能会出现刺激性呛咳。因此患者咳嗽、咳痰2周以上,经治疗不见好转,要去医院筛查结核病。
发热是肺结核病最常见的全身性症状。多数表现为长期低热,常常开始于午后或者傍晚,次日凌晨降至正常。可以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或者没有明显自觉不适。肺结核病高热患者,尽管可能由于未能及时确诊治疗,而持续不见改善,但全身状况相对较好,有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极度衰弱和委顿。
坚持规范治疗可以治愈,痰菌检测持续阴性则无传染性
控制结核传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早期识别结核病患者,及时治疗,控制传染源;其次就是保持健康体质,开窗通风,戴口罩等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和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方式类似。李天水表示,患者应每月复查痰菌转阴情况,每隔2~3个月复查胸部CT情况,了解治疗效果。如有特殊情况发生,需随时复查。
李天水说,结核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结核的关键。不耐药的结核病患者服药2周,就会杀死体内99%的结核杆菌,但因为结核杆菌很难彻底杀灭,所以治疗结核的时间都很长。
结核病不像流感,很快就能治好,它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常见的抗结核治疗疗程在6个月或以上。一旦治疗不规律或不彻底,极易发展为疗程更长、治愈率低且病死率高的耐药肺结核。此时不仅服药种类剂量增加、副作用大、疗程延长,治疗费用也会随之增加,效果也常常会变差,还可能会出现肺毁损、血液播散等,使治疗面临极大的困难。
不少人对于结核病患者在治愈后是否还存在传染性心存疑虑。专家表示,结核病在治疗之前传染性最强,治疗后传染性会迅速降低,通常结核病患者在接受足量有效的抗结核方案后1~2个月,传染性会明显下降,如痰菌检测持续阴性,则无明显传染证据。
预防结核病,生活中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对大众预防结核病的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1.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患结核病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卫生和营养状况:保持干净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增加膳食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D,可以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结核病。
3.使用口罩和加强通风:在与患有结核病的人接触时,使用口罩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加强通风可以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4.及时发现和治疗:如果出现结核病症状或认为自己可能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应尽早就医。
5.治疗结核病通常包括长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时间通常持续6个月以上。按时完成治疗是预防结核病传播和治愈的关键。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遵守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检查,并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首都教育”日前也发出了致家长的一封信,指导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遵循以下几点: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应避让他人、用手肘部掩住口鼻。
勤通风、少聚集。家庭居室、教室、宿舍等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平时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网吧、集市、游乐场、商场等。
不熬夜、勤锻炼。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坚持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发病机会。
营养均衡不挑食。日常饮食要荤素搭配,不挑食,多吃奶制品、肉类、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粗粮等。
出现呼吸道症状时,要佩戴口罩、及时就医。孩子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低烧、全身疲乏、食欲减退等症状,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赶快去当地的结核病定点医院检查,千万不可带病上课。
作为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结核病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染性杀手之一。因此,了解和预防结核病十分重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生活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积极预防感染,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
相关链接
打了卡介苗就不会得结核病?千万不要踏入这些误区
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在人们的认识中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更有“婴幼儿接种卡介苗后就不会再患结核病”“症状消失后可以自行减药或停药”“接触了肺结核病人就会得结核病”等诸多传言让人真假难辨。日前,科学辟谣平台就这些认识误区进行了科学辨析,让人们对这一古老的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误区一:接触了结核病人,一定会患结核病
真相:接触了肺结核病人及结核菌,其实也不一定会患上结核病。因为,是否感染肺结核,主要和接触的结核菌量、毒力以及自身免疫力强弱有关系,如果感染的结核菌毒力强、量大,且自身免疫力低的话,则容易感染。反之,则不一定会发病。另外,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淋巴结核)没有传染性,即便接触了该类患者,也不会得结核病。
误区二:婴幼儿接种了卡介苗就不会再患结核病
真相: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结核菌制成的活疫苗,是用人工方法使未受结核菌感染的人体产生一次轻微的、没有临床危险的原发感染,从而诱导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结核菌的特异性免疫力。
在正规医院出生的孩子,第一针都会接种卡介苗。人体接种卡介苗后,8~12周可产生免疫力,但并非终身免疫,免疫时间通常为5~10年。随着时间推移,卡介苗的保护效果会慢慢减弱,所以,婴幼儿即使接种了卡介苗,还是会有部分孩子会在感染结核杆菌后发展成结核病。
接种卡介苗后虽不能产生终身免疫,但可以有效降低儿童严重结核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误区三:结核病人在症状消失后可以自行减药或停药
真相: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结核病症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让人误以为已经治愈。但在人体内,有的结核杆菌很活跃,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消灭病菌;有的结核杆菌不活跃或在细胞内生长,这种情况下难以短时间内杀灭病菌,则需要进行长期治疗,不能自行减药或停药。
如果擅自减药或停药,未被杀灭的结核杆菌可能会再次大量繁殖,导致结核病复发。复发型结核菌往往会出现抗药性,治疗非常困难。所以,患者一定要按照医嘱坚持全疗程、不间断规律用药,最大限度地避免结核病复发。
误区四:肺结核无法治愈
真相:在过去的很长时间,肺结核的确是不治之症,“十痨九死”并不夸张。但随着人类医学不断发展,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治愈。
一般而言,新发传染性肺结核的彻底治愈时间为服药6~8个月,需要注意的是,中途不能漏服和间断服药。(钟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