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喷涌而出的美好回忆装箱,与过去慢慢重叠的时间齿轮正引领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二(21)班 张轶卓
抬头是一盏孤灯,耳畔是纸笔的摩擦,四周则是黑洞洞的。我在紧锣密鼓、心无旁骛地备战期末考。忽然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我抬头看见姥爷站在那里。他略显局促,嘴唇开合许久才小声说一句:“我想看着你写作业。”
我应允后,姥爷在我身后坐定。旧时的场景涌入我的脑海:在我懵懂时期,他,我的第一个学伴,也像现在一样坐在我的身后。冬日雪,夏蝉鸣,都见证过他坐在我身后面认真的身影。他倚坐在椅子上,或执书卷,或摇蒲扇,任由阳光在他的脸上洒下温柔的淡黄。他眼神清亮,像两颗棕色的玻璃珠,能映照出书本的倒影。如玻璃珠般炯炯有神的双眼,曾花费数载注视着我向前跑的幼小背影。
现在他同样坐在我的身后,只是沉静地看着我,眼里是浑浊的潭水。曾能为我答疑解惑的他如今已经看不清书本上的字了,也看不懂我写的内容了。苍白的灯光描摹出他脸上深深的沟壑。在他的脸上,我前所未有地看到了落寞。
新旧两个相似的画面重叠又分开。我刹那间忽如雷击,泪流满面。时间齿轮转动着,一切相似却错位。从前是我央告他的陪伴,如今却是他,连想看着我的意愿都表达得小心翼翼。他再也无法承担原来的角色了,却也不愿体会离开的寂冷。他选择沉默地待在我身后,追踪我逐渐模糊的背影,像守望一株不知何时会随风远去的蒲公英。
第一次透视时光的背面,第一次看到时光的重叠与裂痕。猛然,陷入回忆的我,心里是被揪住般的疼痛。一向忙于自己赶路的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陪伴的意义。
正想着,姥爷忽然凑过来,定定地看着我的书本。空气瞬间凝固,我手足无措。只见他久久琢磨着书本上的几个大字,沙哑的声音开口说道:“你们在学孔子啊。”我知道他想开启话题,我也有太多话想对他说,但却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回答“嗯。”姥爷接着说:“孔子好啊,好啊……”仿佛也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似的,“我记得孔庙是在……在……”他愈发局促了,一只手不安地挠着头,另一只手攥着衣角。在我犹豫是再等等还是直接接话的时候,他又坐回了原来的位置,背过头去,摆摆手,让我继续写不要管他。我只能看到他面颊侧面的影子。
留给彼此的是夜一般的沉寂。
我又想起小时候,无论我拿奖还是犯错,他都能喋喋不休15分钟,以至于多年后的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话痨的姥爷形象。我每完成一道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看向他,看到他含笑的眼和竖起的大拇指。再一回头,不必说话,他又能准确分辨出我大概是遇到困难了。这是何等的默契与温暖。而现在却是前所未有的张口无言。
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想回到小时候金子般的旧时光。
然而,我无比清楚地知道,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身后的路只能让我们偶尔驻足回望,再义无反顾地奔向未来。
可我不愿陷入这条路通向的冷如冰窖的未来。
我擦干眼泪转过头。“姥爷,您听着我背课文吧”,我听见自己这样说。他攥着我递给他的语文书,眼睛眯成一条缝,脑袋渐渐埋入书本。我故意背得很慢很大声,小心翼翼地不背错一个字。我看不清他的脸,却从他渐渐挺直的脊背,放松地打开的肩膀看出,他听得很认真也很满足,就像年幼的我认真而满足地听他喋喋不休一样。
场景又与幼时重合,然而这次他看到的不是幼童或少年的背影,而是我的笑容。
我把喷涌而出的美好回忆装箱,与过去慢慢重叠的时间齿轮正引领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名师简介
何其书,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北京市海淀区骨干教师。带头探索基于新课标的具有真实情境的大单元语文学习,发表了《狂欢节中的语文学习》等多篇文章,主持了区级、校级多个课题,《构建真实学习情境》获海淀区教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一等奖。
名师点评
小作者细腻地感知生活,将自己幼年和姥爷亲密地相处和如今沉默地相背进行了对比,在今昔两个场景的交织之间,在回忆的触动和情感的波动之间,写出了祖孙之间的亲情困境与“破茧之路”。
这条路描绘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人生轨迹:我们如何蒙受祖辈的关爱与陪伴,又如何在他们慈爱的目光和耐心的教导中不断成长,忙着朝未来和理想飞奔,却忽略了那位日渐衰老的血脉相连的亲爱之人。幸运的是,我们也许会像小作者一样,在某个联通今昔的重要场景中,忽然意识到这种普遍寻常又必然遗憾的疏离与陌生,于是有了再次相互靠近的温馨,实现了从“接受爱”到“赋予爱”的成长。
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精心描写了不少细节。比如外公的眼神,之前“如玻璃珠般炯炯有神的双眼”“眼神清亮”,如今则是“浑浊的潭水”,写尽了时间的无情以及外公的落寞,特别能触发读者感同身受的怜爱之情。再如末尾请外公检查背诵时,外公看到的不再是背影,而是作者的笑容,预示着祖孙之间“亲密关系”的回归与重建。另外,小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深入,她说“我把喷涌而出的美好回忆装箱,与过去慢慢重叠的时间齿轮正引领我走向光明的未来”,愿我们每一位读者也能在回忆的倒影中看到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