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发展周刊·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发展周刊·经济女性

“跑步前进”与协同共进


    银行网点加速裁撤,相关适老化改造工作应更细更实,如开通专属热线,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制定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将上门服务从“照顾”特殊群体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同时,推动“老年人获客经营”等软性指标纳入银行服务评级体系。

    徐阳晨

    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服务以数据经营、AI授信、智能化获客为基石,朝着“低成本、精准化、批量化”的打法升级,而与此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银行网点大量裁撤,电子化操作普及至存款、转账、理财等基础业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离柜率从2012年的54.4%增长到2021年的90.3%。与此同时,网点开始大规模裁撤,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1日,共有3189家银行网点被撤销。仅今年前两个月,就有近190家银行“去网点化”。

    无论哪种体制的银行,网点裁撤都在加速。一是因为银行业经过多年高速扩张,降本增效已然成为必然趋势。二是消费者金融习惯的改变,也在倒逼服务机构转移业务场景。

    但不能否认,金融服务“跑步前进”,更需回头看看群众的需求。如今,在各大银行网点,需求频次最高、停留时间最长、操作难题最多的就是老年群体。“客服电话总是占线”“动态口令密码太多记不住”“窗口太少,排队一两个小时”......老年人身处便捷的数字时代,显得更不“便捷”了。

    去年年底,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一则调查显示,北京市老年人智能手机操作水平呈提升趋势,但仍有9.6%和2.2%的被访者感觉智能操作“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感觉“一般困难”的被访者占比从44.8%升至52.7%。包括“投资理财”在内的部分功能应用率略有下降。

    不同于民生消费,金融服务有强烈的安全属性和排他属性,一旦存在技术阻碍,个人信息泄露,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但存款、借贷、缴费等一切收益与支付活动都绕不开银行系统支持,没有可替代选择。陷入两难境地,老年人“钱袋子”焦虑如何消解?亟须服务端将“创新与适老、精准与普惠”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近年来,为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要求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困难,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目前,很多银行也推出了助老厅堂、简约版手机银行、金融知识宣讲等适老化服务,但相关工作应更细更实,切实触及老年人因银行网点裁撤产生的“痛点”。首先应考虑如何弥补网点裁撤导致的服务“减量”,比如根据网点辐射居民规模增设服务窗口,高峰时段优先老年人排号,在生活缴费等基础性操作上单设专柜,而以上这些适老化改造,并非“典型”突出,应做到辖区范围内“一定比例”配置。

    另外,在智能化操作上,银行应考虑“线下”与“线上”结合,充分发挥信贷销售网络优势,单列上门服务项目清单,开通专属热线,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制定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将上门服务从“照顾”特殊群体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同时,大力推广各地优秀经验,推动“老年人获客经营”等软性指标纳入银行服务评级体系,引导适老化服务理念上升为竞争择优意识。

    老年人是银行的“储蓄大户”,养老理财产品也是银行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安放好老年人的“钱袋子”,不仅凸显金融服务机构市场化改革的诚意,也将吸引更多老年人积极、主动参与金融创新,分享数字经济红利。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