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转眼又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候。曾问过一位长者:“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清明祭扫?”长者说:“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清明时节寻根问祖,其实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先辈的精神。
我们看似是在朝拜、祭扫祖先和父母,实际上,我们也在年复一年慎终追远的四季时光里,接受着先灵的静默倾听和照拂。至今仍能在永恒的父母的“面前”袒露真我,我们都是何其幸运的孩子。的确,祭奠的意义,在于内在的连接,更是生命的重建。
在中华传统智慧中,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我们与亲人的连接一直都在。在这场年复一年的祭祀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而那些有关生死之事,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传统中最大的祭祀节日。节气与节日合一,是中国文化里一个特殊的现象。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透露出季节交替、辞旧迎新,更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岂止是季节?生命亦是如此。清明时节,天清气朗,杨柳泛青,愿我们不负时光,珍惜当下,带着所爱之人的嘱托,勇敢而从容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