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基层治理不能任性而为


    □ 韩亚聪

    完善基层治理的过程,不应是失去温度的严苛。

    日前,陕西西安某村村干部倡议村民禁止在房前屋后种植带藤类、插杆类蔬菜引发热议。官方通报,现街道已要求村委会纠正不当倡议,及时向村民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对相关村干部进行了批评教育。

    村里“一桩小事”,竟然登上微博热搜,这大概是当地村干部没有想到的。但“这桩小事”却真真切切反映出老百姓的痛点,凸显了基层治理与民生诉求之间存在的失衡。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完善社会治理的过程。城市需要文明,文明需要共建,这是整个社会都认同的观点。但创建文明的理念和宗旨是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很显然是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面子”,更需要让人舒心、幸福的“里子”。像这样“禁种瓜果蔬菜”的拔高要求,可能是好心办坏事,也可能是急功近利,但都是对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误读曲解和执行过度。

    近年来,类似的情况并非鲜见。1平方米内灰尘超过5克环卫工就有可能被罚款,多地城管挨家挨户撕春联,9岁孩子在店门口写作业被城管执法收走课桌……一些地方社会治理水平的低下,以及由此引发的公众心理抵触,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些冷冰冰的“禁止”太多,那些一刀切式的政令盛行。如果多一些接地气的考量,多听听群众的发自内心的诉求,把那些急难愁盼作为推动工作的标准,就会在群众的掌声和笑声中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等要求,这恰恰是对一些基层治理脱离实际和极端思维的警示。

    在基层治理中,那些让群众觉得“离谱”“过分”“难以理解”的举措,一定不是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倾听呼声后的理性之举,而尊重群众意见与民生需求,始终是应该坚守的底线。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