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元箓
最近,新加坡政府通过设在全岛的140多处自动派发机,向每个家庭派发家用式回收箱“Bloobox”。这个蓝色的小箱子,可以方便公众先在家中将可再循环物品分开存放,然后再投入公共区域的蓝色回收箱内,以此减少回收物品受污染的情况。
据悉,自发放以来,民众反应踊跃,社会预期乐观。一项统计表明,此前由于民众缺乏回收意识,致使40%的公共回收箱遭受污染,并可能影响到该国设定的2030年整体回收率70%的目标。
家庭回收,表面看是一种典型的环保行为,但它更具有鲜明的公德教育色彩。鉴于回收箱的家庭入户形式及高覆盖率,家庭回收借此可以直接投射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公德教育互动,成为家风建设的一种有益补充。
如果仔细辨析,从家庭剩余物品的价值评估,到评估之后的合理处置,再到可能的再分配和最终的回收投放,家庭回收流程中的每个步骤,都含有包括勤俭、分享、乐助、卫生、环保等公德内容,这些内容在家庭成员之间频繁共享和互动,有利于在代际之间传承。一个蓝色的小箱子,可以将这些公德内容非常具象化地引入家风教育,并通过不间断的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回收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我国,自垃圾分类普及以来,全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同时,家庭剩余物品的细致化处理,也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家长自发地引导孩子,通过改造再用、义捐赠予、“后备厢集市”等多种方式,挖掘家庭剩余物品的最大残值。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以公德意识为内容的家风教育也因此流行起来,变成家庭活动中的爆款。
“君子善假于物”。希望在平凡的生活里,诞生越来越多的“器以载道”的发明,将人们对道德的美好向往,密植于日常的点点滴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