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口述

山月成了我永恒的故乡记忆

——陈晓晖散文集《故乡山月明》创作谈


    ■ 口述:陈晓晖  ■ 记录:艾莲 

    ·人物简介·

    陈晓晖,笔名陈钰栩,广东潮州人,现居汕头。汕头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在国内各报刊,出版有个人散文集《故乡山月明》。

    当我拿到《故乡山月明》这本新书后,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故乡用山水养育了我,我用文字还原心中的故乡,这就是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缘由。从此,我拥有了两个故乡,一个是地域意义上的故乡,一个是文学世界中的故乡。

    我的家乡在广东潮州,那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小村落,村民种植水稻果蔬,饲养家禽,民风淳朴。那里山脉连绵,乡野青绿。山岭有野花野果,田园有青菜黄瓜,溪里有鱼虾田螺,这些都能让一个孩子获得心灵和味觉的惊喜。家乡物产的丰饶使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可以说,自我懂事起,我就在翻阅故乡这本书,用一双充满童真的眼睛在观察一座村庄的四季更迭。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喜欢文艺。他没有上过学堂,自查字典识字,特别喜欢阅读文史类书籍,把日常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全都用于买书。我11岁那年,他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只留下一间破旧的老屋,还有一柜子的藏书。这些文学和历史书籍成了年少的我最好的精神食粮,像一面镜子立在我的眼前,照见中华上下五千年浩荡的历史文化、圣贤的智慧、人世间的一切真理,如明月一般拂亮一个孩子的心灵。

    感谢文学,让我在艰难的岁月中看到生活的希望。阅读过的中外文学作品,逐渐融入我的骨血,滋养和丰富了我的心灵。我阅读过的故乡,也成了支撑我在异乡拼搏的动力,是我的精神原乡、文学之根。

    有人说过:“故乡是一个离开才能拥有的地方。”离乡多年后,故乡像远去的童年岁月一样,似乎无法捉摸。但当我提起笔时,它就像海市蜃楼一般呈现在我的眼前,一帧帧镜像,是那么的清晰明朗。用远镜头的方式打量自己的故乡,更能发现故乡之美。

    我将散文集取名《故乡山月明》,源自我的故乡三面环山,我家屋子建在半山腰,当月亮从山峰冉冉升起时,墨蓝的夜空中,盛满皎洁的月华,山影重重,银霜铺地,这样的美景温柔而深刻。因此,山月成了我永恒的故乡记忆。

    我在书中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故时光阴,我的童年以及成长经历。可以说,作家都是从故乡出发开始写作的,童年则是故事的开端。文章《树的力量》,我以隐喻的方式,回忆苦难岁月中,奶奶对我的呵护和关爱。史铁生的奶奶并没有成为一颗星星,而是永远留在散文《奶奶的星星》里。我也一样,把奶奶留在了我的文字中。

    写《父亲的岁月》这篇文章时,我再次读了刘亮程的散文《后父的老》,他有一个正在变老的父亲,虽然是继父。我对父亲的印象则停留在少年时期,我在想象他变老的样子,我把记忆中的父亲和想象中的父亲进行重叠,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他的人生故事坎坷而悲壮,他身上的勤劳善良、朴实隐忍这些品性,则是一个时代潮汕农民典型的缩影。

    《他是天空的孩子》写的是我的弟弟,他五岁时,被村子里的池塘给带走了。我一直觉得那是我的责任,是我没有照顾好他,时至今日,我仍不敢触摸这个深不见底的伤口。思索许久,我决定用杨绛《我们仨》开头那样,以梦境似的描述还原当时的故事和心情。

    母亲离开我时,是不辞而别的,那年我才十三岁。后来她一直没有再回来找我,似乎从人间静静地蒸发了。直到二十多年后,当我得知她的下落时,赶到那座村庄却只见到了她的遗体。《失踪的母亲》一文四千多字,是我用泪水揉出来的,哭了无数次。我笔下的母亲与众不同,她是文学世界中最不完美的母亲形象,也拥有最真实的人性。

    用文学的视角讲述人生故事,追忆往昔,逝去的光阴重新走回来,写作使我们仿佛拥有了第二次生命。村庄正在消逝的事物,通过文字重返人们的视野,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挽回。

    一本书写故乡的散文集,不能总停留在对过去岁月的描绘中,更重要的还要记录当前大环境之下的新农村。当我一次次深入走进村中,我发现鲜活与美好。在时代的变革中,故乡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从村容村貌、人情习俗,村民的生活方式,甚至乡野的植物,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切都在往我们未知的方向改变,我记录下这一切,也坚信故乡将越来越美。

    潮汕文化隶属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有自己的根脉和特色。在《故乡山月明》一书中,我把有家乡特色的民情风俗、饮食文化、四季流光、草木滋味写成了一篇篇散文,展现农家日常生活之美。五月粽子、中秋拜“月娘”、冬至汤圆、过年的鼠壳粿和卤鹅,以及地方民俗“营老爷”等,都是原汁原味鲜活的地方文化。有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有对现今生活的描述,用文字钩沉出来的潮风潮味,是每一个潮汕人念念不忘的乡愁。

    我让故乡插上了文学的翅膀,让它飞向更开阔的世界,写的虽是自己的故乡,其实也是众人心中的故乡。

    在我看来,故乡是一本写不尽的书,在文学的世界中,触摸本土文脉,书写乡土故事,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弘扬。

    未来,我将把视野从故乡的书写,扩展至整个潮汕、岭南文化。乡土文学,更强调在场,要深入乡野调查走访,才能刻画好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多元和活力。

    在这片辽阔的疆域中,我希望自己以散文的形式一直写下去,写一座城市的前生今世,写一座村庄的草木光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