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汪伯文
从江西省南昌市区前往新建区大塘坪乡长胜村汪山土库的路上,在经过“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这样一处醒目的地标时,游客们就知道离目的地不远了。
汪山土库被称为南昌版的“乔家大院”,有“江南小朝廷”和“民间故宫”之美誉,也被业界定义为“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在赣语系中,把大型的青砖瓦房多称为“土库”,再加上建在汪山岗上,汪山土库由此得名。
汪山土库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代建筑,出自故宫设计师“样式雷”家族之手。作为家风教育基地,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恢弘建筑有着历久弥新的家风传奇。
汪山土库主人姓程。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程走访了其家族后人程茂昌,从他讲述的故事中感悟程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和悠悠过往。
勤耕苦读乃兴家之本
程茂昌于1952年出生在汪山土库七幢进,是程氏家族第7代后人。他自幼在这里长大,为讲好汪山土库和程氏家族的故事,如今已经71岁的他仍活跃在讲解一线。
程氏家族能成就“一门三督抚”的佳话,靠的是家族世代对子女的严格教育。
据程茂昌介绍,程氏家族原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耕家庭,始祖程启垣看上汪山“山可樵,水可饵”这一风水宝地定居于此,靠种田养鸭为生,渐渐富裕。程启垣为人质朴、乐善好施。有一年,大塘里洪水倒灌,淹没了圩堤周边的农田,他看见附近一些村民整天未烧火做饭,便琢磨这些人家已断了粮,便假意去借柴火,在灶口偷偷放些粮食、鸭蛋,使其渡过饥荒。平时,有逃荒讨饭者,遇天灾人祸者,他都尽其所能施舍和救济,当地穷人无不称颂,尊称他为“鸭太公”。
“鸭太公”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身体力行,克己复礼。他倾力培养两个儿子程逢寿、程逢禄读书,虽未考取功名,但两兄弟把勤耕苦读作为兴家之本,悉心培养后辈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程逢寿的大儿子程矞采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会试,与林则徐同榜第27名进士,殿试二甲第18名。道光七年(1827年),程矞采出任甘肃兰州道,因平定民族分裂势力张格尔叛乱立军功。1841年代理两江总督,后为江苏巡抚,改山东巡抚,调广东巡抚。在广东,他会同两广总督修筑虎门炮台,重兵防守,有功于国。后于1850年调任湖广总督。
程逢寿的小儿子程焕采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补湖广道监察御史;道光二十八年(1848),程焕采迁任江苏布政使兼署江苏巡抚。
程逢禄的儿子程楙采是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会试连捷二甲二十六名进士。道光十九年(1839年),程楙采被提升为安徽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察,兼提督衔,并兼理安徽学政。在任期间,江潮盛涨,他急筹修筑宿松县康公堤,民众感戴,勒石“程公堤”。同时,他组织军民,积极备战抗击英军入侵。由于在抗英战斗中立了功,程楙采于1843年被调补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因操劳过度,程楙采未到浙江赴任,病死在安徽巡抚衙内,终年55岁。死后诰授资政大夫,振威将军。
“金鸡报晓”激励后人
为激励后人,程氏子女凡考取功名都要在祖堂挂块匾,在门前旗杆场上树旗杆、立金鸡,寓于“金鸡报晓,功成名就”之意。这对考取者本人是表彰奖励,对整个家族子女也是一种激励。
程茂昌说,这样的耕读传统已经融入程氏族人的血脉。程氏族人都会自觉遵守“忠、孝、廉、节”的家规家训,并教育子女对国家、对人民要忠,对长辈、父母要孝,当了官要清政廉洁,做普通人要有礼有节。家族长辈也对晚辈进行伦理道德、为人处世以及做学问方面的教育。
良好的家风是程氏家族长期兴盛的精神密码,百年间从汪山土库走出了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100多位社会各界名流,也因此成就了“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佳话。
据程茂昌介绍,程矞采曾孙程天放有“一目七行、过目不忘”的天赋,1920年考取江西官费赴美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加拿大都朗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校长。1935年出任驻德大使,1938年奉命回国后,任四川大学校长等职,著有《中俄关系史》《使德回忆录》等。程天放的堂侄程懋筠,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中华儿女谱写了许多抗战救亡歌曲,如:《救国义勇军军歌》《救国歌》《复兴歌》和《抗日军歌》等,他在民族危亡时刻,用音乐吹响救亡号角,为全面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音乐战士。
程氏家族人才辈出,得益于家风正、家规严,远祖程逢禄曾告诫族人“要吃亏、学吃亏、吃得亏、还不算吃亏”,并且教育子孙“惜福者添福,享福者减福”……程楙采从翰林院外调甘肃凉州任知府时,程逢禄嘱咐儿子:“清、慎、勤三字为居官之要,然清而不刻,慎而能断,勤而有恒,方好受命。”光绪六年程楙采长子程鼎芬将家族长辈的家规家训辑录成《程氏三世言行录》,分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篇,把传统道德观念具体化、规则化、生活化,规范着程氏族人的言行举止。一代代程氏族人始终传承和践行着家规家训,保持着程氏家族的传统本色。
家风教育的“实景课堂”
汪山土库占地面积达108亩,共有1443间房,572个天井。值得一提的是,汪山土库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中竟然没有绣楼,却有稻花香馆等私塾学堂。在“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封建社会环境下,程家的女孩可以不做女红,但必须要读书,确实与众不同。
其严谨的家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造就了其家族的鼎盛繁荣,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形成了汪山土库特有的家风文化。2017年,汪山土库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确定为“家风教育基地”。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汪山土库作为“中国家风教育基地”“中华传统家文化体验基地”“南昌城市客厅”等,展示了中华传统家风文化魅力,被打造成中华民族“家国文化”旅游胜地,也成为全国党员干部群众家风教育的“实景课堂”。
3月27日,记者采访当天,来自江西省共青城市的徐先生和爱人带着两个女儿,一家四口长时间流连于汪山土库。夫妻二人一路认真感悟程氏家风,一路教导女儿要“勤勉读书,励志向上”。
此前,汪山土库所在的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专门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汪山土库参观学习。“大家参观了汪山土库祖堂、望庐楼、八尺巷等厅堂巷道,用心感悟程氏族人的家规家训。”大塘坪乡人大副主席兼妇联主席罗文佳告诉记者,作为身边的家风教育基地,大家从程氏族人的家风故事中深刻领悟到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在新时代,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两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家训、家风,更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