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各美其美”向未来 “美美与共”最江南

——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③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不同于北方的春,江南的春更显得柔美些许,恰似挥毫于碧波荡漾间时轻轻一点,渐然散开,自成水墨几幅。

    江苏苏州有别于他处,除却自然,更有人文。此次调研,苏州经济之高速崛起,且方兴未艾之势尤令人感而慨之。GDP破两万亿元,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一江孕千湖,万舟载文化,一入吴越便江南。从一个江南小村起始调研,目之所至,身之所处,真切感受到了,吴江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踊跃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当中,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描绘出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画卷。

    江村故事

    开弦弓村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东南岸,是一个典型的苏南水乡,千百年来,人家依河而居。这里有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吴越大战时的弓箭落在了此处,化成了小清河,小清河东西走向,状势满弓,从空中俯瞰,南村像弓,北村像箭,正是拉弓搭箭、蓄势待发的态势,故得名开弦弓。

    村子常住人口2833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万元。荣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中国传统村落”等诸多荣誉称号。

    费达生女士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专家,早年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一颗纯朴的事业心从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毕业回国,因“桑梓万家,茧丝遍地”而慕名来到开弦弓,继而开展科技下乡和工业下乡,推广蚕桑改良和科学养蚕技术,并在开弦弓率先成立了中国农村第一家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也是中国第一家农村工业合作股份制企业,使开弦弓成了全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

    1935年,“志在富民”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深入广西大瑶山首次实地调研,迈出了“到实地去”,“从实求知”的第一步。8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以开弦弓村为起点,写下了成名作《江村经济》。从此,“江村”闻名于世,成为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窗口,开启了社会学发展的“江村故事”。

    “事解乡村”

    徜徉于苏州吴江的开弦弓村小巷,白墙灰瓦,极富江南水乡韵味,漫步在开弦弓村的文化弄堂里,只见弄堂两边用竹篱笆实现路田分家,旁边是村民种植蔬菜打造的美丽菜园,弄堂里有很多经典语录摘抄和艺术墙绘,每个庭院的打造都充分融入环保理念,将废弃的板车进行再利用,将其喷漆后变废为宝转化成了可以放置花卉的架子。一幅幅墙绘、一座座特色建筑、一个个“美丽庭院”点缀其间,串起一幅乡土风貌和文化气息浑然交融的美丽乡村美景。

    来到一方“美丽庭院”,便是闻名遐迩的“足迹民宿”。庭院干净整洁,草木葳蕤。在春日和风的照拂下,小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民宿主家叫周小芳,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芳阿姨”,正在浇花和打理院子的她,看到客来便热情迎上来。

    “我们家的老人和费老是朋友,他1957年二访江村,书里提及的房东人家,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家。在这里住了20多天,《重访江村》就是在这儿写的。1986年以后经常有学者来访就住在我家,2018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我就想到要做民宿,也增加一点收入。”周小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当年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经济》时就住在这里,她办民宿的出发点,就是让人们能沿着费孝通先生的“足迹”走一走,看看他笔下的江村,让过来调研的学者、学生们能有个地方住,在家一般的环境里吃个饭。

    “每个房间包一日三餐200元。”周小芳介绍,开业4年来,客人几乎都是搞学术研究的专家和大学生,“因为江村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农村的窗口,我们的民宿还被市妇联和市农业农村局评为苏州市十大‘美丽庭院’。”

    好客的小芳喜欢开茶话会,周边妇女也愿意来这里诉说家长里短。她的女儿周春燕曾是村妇联主席,想着能有个地方把妇女姐妹凝聚起来,一起为村子发展做点事情,于是便依托民宿建立了“妇女微家”,大家在一起制作美食,举办读书会、技能培训等,几乎每个月都有活动。

    妇女是江村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也是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吴江妇联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思路,大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着力进行美丽村庄建设,鼓励村民打造“美丽庭院”。4年间仅开弦弓村就成功培育各级别“美丽庭院”210户。“事解江村”妇女微家阵地模式已经成为吴江妇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经验。

    巾帼名片

    黎里位于苏州市区东南,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与同里、织里、古里共称江南“四里”。黎里旧名黎川、梨花里,是袁枚诗中所写的“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

    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张应春出身于黎里镇(北厍)的书香门第。其革命事迹陈列馆位于黎里古镇浒径街40号,以时间为主线布陈,附以文献、照片、信件、手稿史料等诸多珍贵实物,翔实介绍了张应春从革命与女权思想的启蒙,到走上革命道路,最后英勇就义的一生,真实展示了张应春的革命成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妇联始终把团结引领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妇联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任务。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在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全链条发力,打造、围绕“张应春革命事迹馆”“张应春烈士墓”“张应春故居”等一批红色资源,不断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擦亮“应春花红”巾帼名片。组建巾帼宣讲团,创新宣讲方式,通过“听妇联小姐姐讲党史故事”“庭院宣讲”等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汇聚起磅礴的巾帼力量。

    近年来,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妇联按照因地制宜、活动便利、共建共享原则,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妇女微家。黎里古镇梨花街38号原是一处小巧精致的四合院,吴江女企协会理事张雪珍在此开发民宿并开办了黎轩书院,以传播国学、开展研学、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为主。为满足女性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品质生活的需求,2019年成立妇女微家,以读书、养生、交友为内容,在女性中传播正知、正念、向上、向善的人生追求。禾田村“网格‘微’治微家”,依托女党员、女执委力量,通过打造“1+2+N”巾帼志愿网格服务队伍,延伸服务触角,让基层妇联组织悄然“走”进妇女姐妹心间,将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融”入其中,急妇女所急,解妇女之困……

    鼋荡南边,跨湖而立着三座桥:正在建设中的沪苏湖铁路、跨越沪苏两地的鼋荡桥和游人喜欢打卡的鼋荡慢行桥。此三座桥,从三个维度讲述着一体化创新制度在汾湖的具体实践。

    “发展无止境,不能只盯着GDP,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做到行政有边界,合作无边界,生态无边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一位苏州市基层干部的话语让我们真正读懂了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统稿:党柏峰 采写:金勇 党柏峰 林志文 王永钦 袁鹏 王江平 崔安琪)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