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李西宁 著名杂技编剧、导演 ■ 记录:邹安音
·人物简介·
李西宁,中国杂技家协会原副主席、陆军西部战区战旗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国际国内杂技赛场知名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中国,桑蚕业贯穿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心生敬畏,也给了我们创作作品的原动力。如何把先民们栽桑、养蚕、织绸等农事稼穑活动搬上舞台,展现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精神和风采,用他们的故事还原中华民族最初的信仰,这是我一直努力思索的问题。
第一次到南充采风,我亲眼看到了那些生动而美妙的丝路神话和故事原型,我们主创团队便下决心要尽全力打造出一台关于丝绸文化的剧。于是就有了《东方丝源》。
《东方丝源》以南充丝绸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华夏文明起源、嫘祖养蚕造丝为民、张澜实业救国、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到南充经济发展和丝织业革新,其间融入了大国工匠精神和青春奋斗精神,倡导了无私奉献、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价值观。
在我的构想中,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时长1小时30分钟,分为六个部分:丝源、丝年、丝魂、丝恋、丝都、丝路。内容从嫘祖发现蚕丝、张澜办学建厂、实业救国到国家的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南充儿女再创丝绸产业辉煌的奋进历程,推动丝绸等传统制造业产品走出国门。
当导演的指挥棒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想认真讲好中国丝绸故事,将那些对中国丝绸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以杂技的表现形式再现舞台,并用桑蚕文化为连接点,为观众勾画出跨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
远古时期,在嘉陵江畔的一支賨人与巴人部落混居的聚集点,人们生活、劳作的情景被一一再现。初始,祖先们靠采摘野果生活,后自制石器,并用骨器、木器等劳作工具生产,射箭投标、飞石撒网、钓鱼抓鸟、驯养家禽、钻木取火、编麻制衣……
舞台上,小演员们挥汗如雨。
《东方丝源》除了10多名艺校的舞蹈学生外,全是本土演员。因为杂技有着不同于歌剧舞剧门类的特点,属于高危行业,我作为一名资深杂技人,始终把杂技演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在我心中,情景杂技剧《东方丝源》将以它标志性的跨界特色来呈现中国南充丝绸的故事。我们祈愿从创排开始直至上演,让新剧目每个桥段都充满温馨,充满情怀,充满精彩。在这部剧里,人们可以看到湖泊、桑山、天光、花海……
从筹备到演出,南充市杂技团举全团之力与主创团队通力合作,2023年春节,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的“丝绸源点”六合剧场里,丝绸新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交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主题会歌《东方丝韵》的旋律久久回荡在空中。
杂技剧《东方丝源》闭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让我深受震撼。《东方丝源》经历了太多的思考和磨合,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也为之注入了很多创意与智慧。
在或明或暗的烛火中,《东方丝源》一路走来,过于明就过于通透,丧失珍贵的朦胧美;过于暗就过于晦涩,丧失大众的欣赏性。在剧目的舞台上,我将行而上和俯而下的起承融合,有形和无形的相互交替,通透和暗喻的手法互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
艺术融合是艺术与技术的互补和互动。从技术性上增强杂技表现功能,开拓表达空间,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艺术融合也是对能力与魄力的双重检验,所以导排的《东方丝韵》能够让观众喜欢,我想内在就是王道。
接下来,我要在中国的故事土壤里寻找人类情感的最大公约数,创作出更多像《东方丝源》这样有“思想之美”“文化之美”“力量之美”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