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文化润泽吴中秀 太湖风景处处新

——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4月,走进吴中,就像走进了吴冠中的水墨画。青砖白瓦、小桥流水,阡陌纵横中吹来缕缕花香。

    流连诗画江南,与“她”邂逅、相约,欣赏“她”躬耕的“太湖原乡”,跟随“她”探寻文化遗产;分享“她”桨声里的幸福,聆听“她”弦琶琮铮、书声琅琅……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拥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吴中区,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核心承载地。美丽聪慧的吴中女儿巧思实干,将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以新的创意和演绎,不仅“导”入阡陌水巷,“导”入寻常人家,也“导”入四方游客的心田。

    巾帼担当,人文赋能,推动吴中“产业强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吴中大地从传统村落到水乡古镇,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乡根文化”锁住乡愁

    看遍吴中好山色,太湖明月棹船归。春日里,太湖之滨花红柳绿,一条退役已久的乌黑木船,静静地躺在上林村东林渡的露营基地,装饰了游人的梦境,也讲述着悠远的历史。

    “我们上林,早已经从一个村民自己都不想住的闭塞小村,变成全国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江苏省苏州市上林村党委书记周建萍短发齐耳,声音清亮。她是上林村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将所有的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

    依傍太湖还要保护太湖生态,上林村无法发展规模工业,这让周建萍以及历任上林村干部们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做足文章。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令我非常动容,当时我就想和家乡人一起建设属于上林的‘乡根田园梦’。”2014年开始,周建萍带领上林村人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中。她们盘活东林渡的闲置农屋,以“乡根文化”为基底,利用周边的田园风光,打造了“春有油菜花,秋有稻花香”的“林渡暖村”农文旅品牌。去年接待游客100万人。“等到七八月水稻成熟的时候,你们再来看,金黄的稻田,古朴的民宿,绝对更好看。”周建萍笑着说。

    十年来,上林村将无工业劣势转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在“美丽庭院”创建中持续提升村庄“颜值”,推动村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林渡陶庐、诗酒田园文化馆等一批以横泾烧酒文化为纽带的手工坊“落户”上林村,赋予传统农村院落特有的江南文化韵味,吸引城里人一家老小来此寻找“诗和远方”。村内的“太湖振兴社”、霁蓝研学基地成为苏州很多学校关于乡村文化、非遗传承、美学教育的实训地。霁蓝研学基地的创始人赵红和徐晓芳,都是东林渡的“原住民”,她们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后返乡创业。赵红说:“我们带着农三代的初心回来了!用教育+乡村、美学+乡村、非遗+乡村的形式,帮助家乡发展,也实现我们的个人价值。”

    安顿心灵的村落,自然而然的生活。“我希望上林成为一个‘吾心归处’,有诗酒、有田园的世外桃源,而我也会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通过打造生态上林,实现上林幸福梦,为推动‘都市田园 幸福横泾’建设贡献力量。”周建萍深情地说。

    文化遗产厚植家风

    “来领略江南水乡之美,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趁着周末假日,上海的沈先生一家三口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镇游学。

    甪直镇被费孝通先生赞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后人留下了优良的家风。

    近来,吴中区妇联推出“吴美丽”人物形象IP,打造“吴美丽在你身边”“最美吴中·吴美丽带你逛”系列专题。在吴中区妇联的指导下,甪直镇妇联因地制宜、适时打造了“走读甪直——探寻家教文化的基因密码”项目,项目以“古镇文化”为核心,设计了“甪直文化遗产”“甪直家风家训”两条家庭研学线路,并推出有奖打卡活动,引领广大家庭深入学习甪直文化,弘扬甪直家风。

    “甪直文化遗产”家庭研学线路串联起全国首批文保单位保圣寺塑壁罗汉、全国首批非遗代表作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和江苏省级非遗甪直萝卜制作技艺等三个文化瑰宝。而“甪直家风家训”家庭研学线路包括“沈宅”“王韬纪念馆”“叶圣陶纪念馆”三处学习点。

    “在这条线路中,大家可以了解沈家几代主人乐善好施的故事,感受甪直沈家的仁厚家风;认识近代思想家、新闻先驱王韬,感受其‘开眼看世界’、‘变法自强’的先进思想;了解叶圣陶先生与甪直的情缘,并学习一代师表先进的教育理念。”甪直镇妇联主席金素芬介绍,妇联经常通过研学活动,举办“汇聚好家风 传承好风气”故事分享会、“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朗诵及征文比赛活动,全镇涌现出各级“最美家庭”360多户。

    在叶圣陶纪念馆,沈先生一家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一边仔细阅读文字介绍。走出纪念馆,沈先生深有感悟地说:“我们要学习叶圣陶先生质朴的教育理念,让家庭教育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和启迪孩子。”

    “文化客厅”涵养心灵

    老街窄巷,乌篷拱桥,光影墅便隐藏在甪直镇一座有着150年历史的老宅中。这里,不仅是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更是当地居民收获诗意盎然、书香氤氲的文化家园。而“妇女微家”的加持,使光影墅成为水乡古镇女性和孩子们“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甪直光影墅的女主人傅莉,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还是甪直镇妇联执委。2015年,傅莉和摄影师丈夫蒋理辞掉工作,离开生活了15年的北京,南下姑苏,在水乡雾霭中开始打造自己心目中的文化之驿。喜欢阅读、分享的夫妇俩,利用自己的资源,请来知名教授开讲座,带领更多的家庭开展亲子阅读、学习。

    “一开始,镇上的居民并不太积极,有的时候听众只有三四个人,场面很是尴尬。”傅莉挨个儿给镇上的人打电话:“今天我们讲的是甪直的习俗,要不要带小朋友来听听?”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刘钊结合“甪直”地名,讲述了“甪”字在古代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引发古镇居民的共鸣,“原来我的家乡和中华文明有这么深的联系!”不少人给傅莉留言,感慨在小镇上就能享受到如此文化盛宴。

    “摄影、旅行、烹饪……把更多的可能呈现给读者,提供多方式多形态的阅读,让人们在这里享受文化带来的内心丰盈。”傅莉说。

    甪直镇有一群全职妈妈,在蒋理夫妇的建议下,大家从阅读育儿书开始并在读书会上分享。如今,从家庭教育到经典名著,每个人都踊跃地分享阅读感受。妈妈们告诉蒋理:“通过阅读,发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从2015年开始,在当地妇联的指导下,光影墅“妇女微家”通过组织线上线下亲子读书会,每年带领父母们精读6本书,到现在已经读了30本书,开展读书会近200次。

    2022年1月26日,新时代苏州儿童“幸福港湾”实践项目、甪直镇“儿童心成长”项目在光影墅“妇女微家”落地。

    “其实,每次的读书会对自己也是一种滋养。在这里我们读的不仅仅是书,还‘阅读’每个人的生命故事和人生智慧。这种体验,让我们把一本书变得更加厚重与饱满。”傅莉说。

    光影墅,因时而兴的共享阅读空间,让越来越多的父母、孩子在一方书舍间品味文化,汲取力量。

    (统稿:高峰 参与采写: 贾莹莹 邵伟 姜军旗 高峰 周丽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