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建设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庭建设

家庭应做时代洪流中教育变革“先行者”

——新时代幸福家庭建设暨2022年度妇女工作改革创新案例交流会侧记


    新时代幸福家庭建设暨2022年度妇女工作改革创新案例交流会现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曾子杀彘”“孟母三迁”等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家教理念?

    好的家庭教育如何影响一个家庭的未来?

    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会波及家庭教育领域吗?

    面对新的养育需求,父母们应该如何快速提升自己?

    ……

    4月12日,由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山东省妇联主办,济宁市妇联、中共嘉祥县委、嘉祥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新时代幸福家庭建设暨2022年度妇女工作改革创新案例交流会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举办,由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依托各级妇联组织、联合有关机构共同发起的“家庭教育幸福工程”同步启动。活动现场,来自家庭教育领域的5位专家学者以主题分享的方式,为当下有关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与答案。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央党校教授钟国兴看来,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对一个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主题演讲中,钟国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廉洁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颜炳罡表示赞同。

    颜炳罡提到,家风是一家之风尚,家教是一家之教养,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之中,“齐家”的中心问题便是教育子女的问题,即家教问题。“家庭教育是性情教育,是人格教育、规范教育、性情教育、养成教育。”颜炳罡进一步解释,“父母是家教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

    时代如何影响我们的家庭教育?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独生子女到多子女,从文字学习到短视频学习,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家庭结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父母自然也面临着不同的养育挑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家庭健康教育分会副会长、妈妈哲学创始人韩谨在主题分享中提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则结合自身家庭成员经历过的传统“科举”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会催生新的教育方式”的观点。

    张晓明解释,要将教育模式和特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分析。如传统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由于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因此教育功能也就附着在家庭之上,涌现出了以一个或多个家庭为单位的“私塾”等教学场所。而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教育方式也变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现代化教育。

    在他看来,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后,或许将对教育方式产生影响。“家庭要做的,就是在技术改变学校的教育方式之前,抢先一步,做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张晓明说。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变革的动力

    “举例来说,如果在未来,技术的发展可以代替人工,每个人乃至每个家庭的‘休闲’时间可能会成倍增长,在这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长期以来被我们忽略了的宝贵资源。”张晓明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变革的动力,或许是广大家庭正在寻找的一种答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丹誉在主题分享中重新解读了“曾子杀彘”“孟母三迁”等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中蕴含的家庭教育理念,“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训与引导相统一,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王丹誉表示,“以古鉴今,我们应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借鉴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韩谨则结合曾子的教育理念等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以立德树人、文化润家、兴志用网为核心的“妈妈哲学”,她进一步举例分析,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建立共识“网络”,并联合广大家庭共同以好家风建立好“群风”。“父母是国家、民族、文化的合伙人。”韩谨表示,“应对新的家庭教育挑战,父母应当与孩子一起‘做同学’,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支持中一起实践、共建好家风。”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