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4月18日,“推动新时代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年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上,8位专家学者从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政策解读与指导服务、调查研究与经验分享等不同视角和维度,交流探讨了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成果、新问题与新任务。
为实现新时代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就家庭教育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深入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内容,为家庭教育工作者如何认识家庭教育的新定位、如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新时代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新时代家庭观研究》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申报并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教授从该重点课题入题,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家庭观形成的背景、内涵和实践路径,就新时代家庭观责重四个重视,即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立德树人、重视以人为中心、重视使命担当,阐明了新时代家庭观形成的背景、内涵和实践路径,为下阶段的家庭观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提供思路
家长教育素养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既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也决定家庭教育成败。
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霍雨佳通过剖析当下家长教育素养现状,展示了当下家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家长们仅凭经验很难胜任教育子女的责任,并为促进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提出三点建议:建设兼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家长教育素养提升体系;做好资源整合,加强家校社协同;持续完善家长教育素养提升相关配套政策,并切实采取有力举措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从双减政策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视角切入,指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家庭教育服务于考试升学需要、儿童知识学习过度和儿童生活学习贫乏等问题,并围绕家庭教育的回归与重建,提出并阐释了新时代家庭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即回归育人初心、回归家庭本位、回归生活教育、回归协同育人。
他建议,家庭教育要走出攀比思维、分数思维、抢跑思维、过度学习,守住“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积极的人格”的底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以家长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为题,从“为什么”“有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出发,解答了当下家长们担心焦虑的家庭教育问题,为新时代家长正视主体责任支招赋能,帮助家长读懂依法带娃时代的家教理念,学会行之有效的家教策略,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找准新时代家庭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
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跟进调查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动态关切,是发现、研究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前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从家长对孩子教养方式入题,阐述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父母使命。他建议,在人工智能时代,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创造、审美与共情能力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翟立东聚焦数字家庭教育的共享共识共建,深入剖析了当前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未成年人思想特点和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就如何在信息时代运用数字思维和数字创新实践做好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形成数字世界观、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提出新思路新路径。
“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会“特殊时期特别家教指导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负责人孟娜论述了疫情背景下家庭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应对措施。她认为,疫情进一步体现了家校社合作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网上学习也许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但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厘清老师、学生、家长的责任,如何更好地通过网络督促、帮助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