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苏建军
在河南省焦作市,“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以下简称“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已然成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老党员向这里凝聚。这个党支部已在焦作市五个城区建立11个分站,凝聚起近2000名分文不取、无私奉献的老党员,为传承文明家风、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基层治理发挥余热。从2016年至今,在没有分文报酬的情况下,冬香好妈妈工作站成员24小时在线帮人解困、化解纠纷,更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关键时刻发挥出不小的作用,在市民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今,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已成为河南焦作的城市名片,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
红色广播 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冬香好妈妈工作站的发起者叫张冬香。张冬香32岁那年,母亲患了精神分裂症。她抱着“亲情不可重拾,事业可以重来”的心情,把母亲接回家里,一照顾就是16年。母亲去世后,她又开始日夜照顾多病的父亲。老父亲心疼她:“冬香呀,你懂老人,可以走出去,发挥你的特长,把老同志组织起来,为社会做点事儿。”
父亲的一席话点燃了张冬香的“干事创业梦”。张冬香推着轮椅上的老父亲,创办了嘉乐园老年大学,吸引了不少退休老党员和老干部前来学习。她敏锐地发现,很多老党员老干部有一腔“为组织分忧、为群众服务”的热情,却因退休失去了施展平台。有些党员,甚至因各种原因连组织生活也中断了。
有着34年党龄的张冬香决定申请建立基层党组织,让老年人实现发挥余热的愿望。这一设想很快得到焦作市山阳区和艺新街道的支持。2017年4月1日,焦作市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党支部——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正式成立。
冬香好妈妈工作站成立之初就把红色宣讲作为中心工作,力争人人都是红色宣讲员。为此,张冬香创建了线上“红色广播站”,广播内容的编辑、制作、剪辑、合成均由张冬香一人完成。白天要忙调解工作,晚上要照顾长期住院的父亲,张冬香几乎每天都是在凌晨一两点时完成录音。如今,“红色广播站”已播送1900多天,推出5000多期。
防疫抗洪 冲得上豁得出打得赢
三年疫情加汛情,冬香好妈妈工作站成员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大年初七晚上,正在医院陪护父亲的张冬香接到办事处领导电话:红星小区志愿者人手不足急需增援。放下电话,她怀着极度愧疚的心情安排好父亲,便毅然带队到一线值勤。她连夜制作了红色背景的“我是共产党员,随时听从党的召唤”手机屏保,发到支部委员群。如今,这句话已成为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全体志愿者的手机屏保。
2021年7月中旬,焦作市遭遇最强暴雨,险情不断。看着街道的同志们没日没夜排查险情,张冬香再也等不下去了,就主动给领导打电话,请求带队到一线支援。领导认为他们是一群老同志,又多是女同志,冲到防汛一线太危险,婉拒了她的请求。张冬香说:“老同志怎么了?女同志又怎么了?防洪一线,我们不能缺位!”随后,张冬香带领志愿者在暴雨中坚守了五天四夜。
雨后,张冬香又带领志愿者开展灾后重建,组织400多人参与了焦作市五城区环境清理、排水除淤,志愿者顶着烈日抢着干,过路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就是共产党员!”
金牌调解 树立矛盾调解一面旗
家事调解,是冬香好妈妈工作站的一面旗帜。几年来,张冬香的手机几乎24小时不关机。调解矛盾纠纷,没有热心、爱心、耐心和一颗能受委屈的心,坚持不下来。张冬香戏称调解员都有“铜头、铁嘴、蛤蟆肚、飞毛腿”,耐得住打、能受委屈、随时出发。
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山阳区小庄村和恩村二街几户人家因纠纷不签协议,冬香好妈妈工作站作为民间第三方出面与他们商谈,整整跑了20余趟,最终促成签约。
柳庄城中村改造中,一名妇女情绪失控一头撞到墙上以死相逼。闻讯赶来调解的张冬香刚走到门口,一兜垃圾就迎面而来,飞扬的尘土瞬间迷了她的眼睛。张冬香一边揉着眼,一边笑着往里走,耐心地劝着当事人,一点一点平复了家属的情绪。回去的路上,张冬香却哭了一路。
出门调解没有一分钱补贴,张冬香都是自掏腰包打车、吃饭,这些年仅这样的公益支出就有30余万元。而经她调解而化解矛盾的案例数不胜数。
公益调解不但贴钱贴工夫,还容易受伤。在调解一起家庭纠纷时,当事姐妹推搡,把调解的张冬香推倒在地,加重了腰病旧疾。2021年7月志愿防汛工作中,张冬香站完最后一班防汛岗,已经疼得直不起腰了,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一住宅楼因房顶漏水问题,涉事双方僵持不下。张冬香到了才知道,这起纠纷历经9年换了三届领导都没有解决,双方怨气都很大。她艰难地忍着腰疼,楼上楼下跑了数十趟,苦口婆心劝解,才让两家达成初步和解意见。
在张冬香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热心群众参与协助街道、社区党组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主动排查矛盾、化解纠纷。截至目前,张冬香成立了11支“红色调解队”,带动271名家庭调解员,调解家庭、民事纠纷登记在册1700余起。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如今,在焦作,“好妈妈”已成为助人纾困的金字招牌,“有难事找‘好妈妈’”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