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初三(9)班 邓中元
琴音袅袅,浮动在晨光微煦间,无意间回首,我撞见了那抹青绿。那远去的时光,如苔痕般在心头氤氲开来,镌刻着我在学琴路上的点点印痕。
刚开始学琴时,我感到枯燥乏味。每天晚上,父亲总会持一根竹棍,监督我练琴。从一开始的站立,持琴,握弓,再到更进一步的音阶练习,父亲无不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我。琴头低了,啪!运弓歪了,啪!音不准了,啪!——琴谱前总是交替进行着小提琴与竹棍敲击的协奏曲。竹棍敲在身上,却更深地叩击在我心里,在赋予我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也给我初学小提琴的时光增添了一抹青涩的印记。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下,我的琴技也已“今非昔比”。我很享受穿一身西装,在舞台上收获聚光灯与掌声的感觉。拿到手软的一张张奖状,却让我迷失了自己。
一次省里举办小提琴比赛,老师推荐我去参加,我自信地以为已对那首曲子滚瓜烂熟,便疏忽了大量的练习。直到上了台,才发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压力。我有些慌了手脚,在一处本就不熟练却没有细抠的地方出了差错,也因此与一等奖失之交臂。这次难忘的教训,在我成长的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警醒着我时刻保持青苔般谦卑的姿态,不慕名利也不争芳斗艳,做好自己。
如今,我已长大,小提琴也成了我相伴一路的知己。闲暇时,我会取出它,拭去微尘,擦上松香,架琴提弓……我喜欢在心情明朗之时,奏一曲《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与塔吉克人民共舞;喜欢在心情沉郁之际,拉一首《流浪者之歌》,与吉卜赛人流浪在异国他乡;更爱在心如止水之时,鸣一曲《苗岭的早晨》,让清晨苗岭里洋洋洒洒的暖阳流进心底。小提琴,不再像从前那样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再是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它与我一同成长,留下希望的印痕,向美而生。它如一抹青绿流淌在我的心底,美了岁月,暖了时光,醉了心田。
重温这一抹青绿,回首学琴八年来的点点滴滴,偶然惊觉,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和小提琴已成为彼此最好的知己。我已然成长,正如这青绿苔痕,镌刻着青涩的回忆,焕发出奋进的生机。
指导老师:雷碧玉
名师简介
谭旭东,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诗歌、散文、童话、儿童小说等100余部,出版《谭旭东儿童文学文集》一套(10册),《新中国70年儿童电影发展史》《新中国70年儿童戏剧史》《语文教育小论》等30余部。独著《儿童文学概论》(列入“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主讲《成为儿童文学作家》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一流课程。有《森林里的路灯》等14部作品译介到海外。论著《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心情很轻松,语言也轻盈的作文。开头就有诗意,作者由那抹青绿,想起了童年时学琴的时光。接着第二、三、四段,他回忆了学琴的经历,描绘了两个情景:一是父亲督促练琴的情形,也描绘了当时所体验到的青涩的味道。二是一次去省里参加小提琴演奏比赛的情形,因为一时大意而错过一等奖的遗憾,也带着一丝苦涩。到了第五段,作者从童年学琴的情境里回到了现实,叙述了长大的“我”对小提琴的依然热爱,并表达了对小提琴的新的认识。由被动练习小提琴到主动地去拉小提琴,由不太理解到热爱,整篇作文的中间第二、三、四、五段因这份情感自然而紧密地衔接起来。读这篇作文,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小提琴的喜爱,也读出了作者真切的成长感悟和生命智慧。
值得肯定的是,这篇作文的语言很规范节制,情境描述不夸张,抒情不泛滥。叙述、描绘和抒情相结合,情感和思想都表达得比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