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栏目:点透新闻

版面: 要闻综合

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及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

共同耕好“无形粮田” 更好端牢“国人饭碗”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目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 全国标准粮食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和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储备已经达到15天以上

    ● 到2022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584家、应急储运企业4846家、应急配送中心3542家、应急供应网点56495个。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两天的需要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杨娜 发自北京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5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围绕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及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进行了相关介绍。

    全面落实重农抓粮 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目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基础将更加坚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丛亮指出,近年来,受疫情延宕、经济下行、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与之相比,我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运行,粮食市场没有脱销断档,始终保持了充足供应。此外,粮食流通高效顺畅。持续加大粮食仓储物流现代化建设,全国标准粮食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物流网络更加安全。

    “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和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储备已经达到15天以上;各类粮食企业库存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企业商品库存较前些年明显增加,再加上农户手中存粮,全社会储粮层次更加丰富,保障更加有力。”丛亮说。

    应急条件下的粮食保障直接关系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现实考验,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课’,再次凸显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丛亮介绍,到2022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584家、应急储运企业4846家、应急配送中心3542家、应急供应网点56495个。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两天的需要。

    “各类企业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左右,有效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丛亮表示,下一步,将精心组织粮食收购,指导各地和有关企业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压实各方责任,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确保“颗粒归仓”。

    全链条节粮减损 共同耕好“无形良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表示,为减少收购环节损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农民收获粮食时提供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按照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到现在的2%以内。采取措施推广应用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还有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等技术,改善储存条件和储存粮食质量,减少坏粮损失。新技术应用后,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

    “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有一个加工过程。这几年市场存在过度加工的情况,这对人体需要的营养是一种损失。”黄炜介绍,针对这个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力度,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油料损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同时重点抓好粮食加工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按照保粮食安全、保食品安全,特别是保人民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学加工标准,通过标准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此外,结合一些主题性、综合性的活动,比如“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持续不断开展粮食节约减损、爱粮节粮、营养健康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增强老百姓自觉节约粮食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切实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需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从业者、消费者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共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更好端牢‘国人饭碗’。”黄炜表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