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技术到位率;要提高技术到位率,关键在与农民同劳动;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关键在“扎下去”。
■ 黄婵
近日,科技小院成为热词,小院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获得高度肯定。
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发起和牵头,由研究生和科技人员长驻农业生产一线,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为特色,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进而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推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自2009年至今,全国24个省份的91个县域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科技小院模式成为联合国FAO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典型案例,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十数年走来,科技小院不一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为我们带来更多启示。
首先,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技术到位率。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小农户数量占我国2.07亿农业经营户的98%,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而张福锁团队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国有农场的产量水平要比一般的小农户高30%,农村合作社的产量水平比小农户高20%左右。由此可见,提升小农户的耕作水平、科技素养,提高技术到位率,亩产必将上一个台阶。
其次,要提高技术到位率,关键在与农民同劳动。科技小院的经验显示,讲课在基层基本无效,唯有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取农民信任,才能在劳动实践中帮助农民真正掌握技术。这一过程需要科研人员的耐心和坚持。河北曲周科技小院花了4年时间,把9万多个农户的技术到位率提高到50%。而成效也是明显的,9万多个农户均是高产户,明显拉高当地的亩产值。
再次,要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关键在“扎下去”。科技小院培养高产户的同时,也在培育理论与实践素养兼备的高素质科研人才。科技小院鼓励科研人员不断设法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生产一线、产业需求里做有用的研究,进而形成更高价值的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十多年来,科技小院师生撰写了技术专著十多部,发表了期刊论文400多篇,2篇登上了《自然》杂志。
一言以蔽之,科技小院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话虽简单,过程却艰苦曲折。顶层设计如能加强政策引导,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倡导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多样化,必将推动更多农业科技人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