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PDF版下载

栏目:寻访百年家风

版面: 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三百年带经而锄 十四代耕读种德

让金堂贺氏家风有“形”发“声”聚“力”


    ▲ 讲解员解释贺氏家族“锄经种德”“耕读传家”的家训内涵。 资料图片

    ▲ 贺氏家训二十条目 任然/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距四川成都市区30公里的沱江之畔,成都市金堂县五凤镇,一座中国古典老宅,被绿林环抱,遗世独立。

    沿着蜿蜒绿道行驶,踏着凹凸的青石梯拾级而上,经历了百余年风霜的贺麟故居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古朴挺立,静静地讲述着贺氏家族三百年带经而锄,十四代耕读种德的故事。

    如今,纪念馆内日日游人如织,人们或个人、或同事好友、或一家老小,穿梭在一间间灰瓦白墙木桩房中,沉浸于贺氏“爱国家、孝父母、端志趣、重教育、勤耕作”等优良家风家训中,了解着贺氏家风在族内族外的传承和传播。

    “锄经”

    贺麟,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学贯中西。贺麟20世纪初出生于金堂老宅,贺氏家族百年来以书香门第远近闻名,从中走出的人才,还有诗人贺知章以及岁进士、贡生、监生等榜上有名者众多。

    贺麟的父亲为晚清秀才,四弟贺蕴章为抗日远征军翻译,贺麟的女儿贺美英是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贺氏子孙贺克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环境学院院长。自20世纪以来,贺氏家族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约占半数,分布在农、工、学、医、金融诸领域,有成就者代不乏人。

    贺氏家族血脉延续,代代人才辈出,与贺氏家训家风的引领密切相关。

    在纪念馆的一间小屋里,展示着一块木质扇形牌匾,斑驳的扇面上,镌刻着“锄经”二字。

    “‘锄经’,典出西汉倪宽‘带经而锄’,取其‘耕读’之意。”贺麟侄孙、纪念馆负责人贺杰解释,牌匾为贺麟烈祖父贺景升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七十大寿时所制,原悬挂于一间主厅正门之上,成为贺家醒目的家规之一,细无声地教化着后人。

    “锄经”牌匾旁,悬挂着贺氏历年家谱文本照片,昭示着贺氏家族在金堂居住置业的300年历程。

    清代康熙年间,贺氏家族由湖南入川,世居五凤镇,迄今已至十四代。

    “家无规何以保家?更何以齐家?”“今综修家谱先立家规,载于谱端,俾我阖族,父诫其子,兄诫其弟,提撕警觉,共相劝勉”等见于贺氏目前所见最早成文家规,道明了家规家训的源起。

    原谱有二十七条,后不断修订,并删除了“禁妇女谒庙”“节妇当保”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贺杰介绍,贺氏家谱与时俱进,每隔30年就续修一次,家规家训一直置于家谱谱首,“‘耕读’的精髓从未更改。”

    传承

    从未更改的,还有爱国报国家训内容,一直位于家训首条,道出了“耕读传家”的主旨。

    如今,贺氏家训已演变为20条,首条“爱国家”阐释为“有国方有家,爱家必爱国”;第三条“端志趣”阐释为“族人志趣应以国家民族为中心”……引领贺氏后人奋发图强、以读书报国为己任,家族中涌现出诸多爱国、报国有识之士。

    贺麟便是其中之一。“贺麟一直满怀学术救国、读书报国的理想,对祖国的赤心始终不变,是典型的爱国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李后强在《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贺麟先生?》一文中讲述,贺麟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受到梁启超、梁漱溟、吴宓等人的影响,决定以学术救国。此后,无论在留学期间还是回国后,始终心向祖国。“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后,贺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鼓舞了国人的斗志;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北京大学担任训导长期间,多次出面保护甚至营救进步学生和教授……

    而令贺杰印象深刻的是其父亲与贺麟的一次通信。贺杰讲述,父亲是贺麟的侄子,1975年贺麟受邀参加国庆招待会,父亲在报纸上看到后,写信表示祝贺,贺麟给父亲的回信中,则殷殷叮嘱要“教育子女,为人民服务”。

    贺麟的夫人刘自芳在贺氏家风的浸润中,也担负起了“锄经种德”的传承使命。她在贺麟留学期间,在成都求学,1931年在家乡金堂赵镇,办女子小学,启迪家乡女子心智。新中国成立后,刘自芳主动学习,积极投入妇女工作,后当选为新北大妇女会第一届主席。她广泛团结妇女,宣传新婚姻法;创办托儿所和缝纫班,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深入群众,帮助解决困难……

    传播

    刘自芳的故事,悬挂在纪念馆中的家庭文化传承展示馆内,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母亲王惠云,全国最美家庭段丽丽家庭,“中国好人”曾国素,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启蓉等在金堂生活工作过的优秀女性家庭文化故事。

    这些故事也映现出,贺氏家风百年传承,不仅滋养家族,也润泽一方。

    贺氏家训“重教育”,谆谆教诲族内子弟,也让族人以捐资助学的方式来传承家风。在金堂,贺氏积极办教育,先后兴办了凤仪书院、安凤义塾和高小国民学校,不断优化乡中子弟读书条件。

    贺麟的学生、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回忆,1985年,贺麟回乡探亲时,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稿费两万余元捐给家乡,设立“贺麟奖学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学生。2009年,贺杰牵头,联合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社会爱心人士,成立了贺麟基金会,继续家族助学传统。

    长期以来,成都市、金堂县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力推进好家风、好家训、好家庭创建工作。2009年,在市县两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贺杰开始重修贺麟老宅,整理归纳老宅旧物,深挖研究贺氏家谱家训家规,历经5年修缮为贺麟故居纪念馆,将其向世人免费开放,进一步推动贺氏家风的传承、传播。

    2017年贺氏家规家训获评全省十佳“天府好家规”之首。2019年金堂县妇联和县纪委监委,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校友会负责人及部分资深媒体人士共同发起下,成立了五凤溪家风文化学院,成为全省首个以家风教育为主题的非盈利性文化教育类机构。

    学院以贺氏家规家训传承脉络及深远影响为小切口,挖掘优秀家风文化的传统内核与当代价值,设置特色化课程、融合多元化活动,让贺氏家风有“形”、发“声”、聚“力”。截至目前,学院累计接待、培训学员820多个班次3万余人次,接待参观者超过100万人次。

    “家风引领,世风日上。金堂县如今处处传诵着贺氏家风故事,和谐包容的家庭文化已深入人心。”2022年,纪念馆被评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县妇联将以此为契机,提能升级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广场、“党风、家风、社风”主题展馆等家风特色场地,创新形式把家风文化学院推荐给更广泛的群众,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