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女性在非遗文化产业领域中的作用和潜力巨大,本文作者所在团队调研了济南、滨州、菏泽、临沂等地的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情况,对山东省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妇联和个人层面为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创新创业建构更科学完备的支持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 赵真 张恩乔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非遗,对人类而言就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存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非遗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网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以43个的项目数量居于榜首。
山东是非遗大省,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项目186项(数量居全国第二)。笔者所在团队调研了济南、滨州、菏泽、临沂等地的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情况,组织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研究者、女性从业者进行了现场座谈、电话采访或开放性的访谈,并选取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部分市县,有针对性发放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32份。
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现状
调研发现,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分创业、就业两类,创业者占28.20%,就业者占71.80%;其创业资金来自自身在外打工时储备积蓄的人员占78.97%。从业者以从事县级非遗项目人员居多,达78.39%,从事国家级非遗项目人员最少,占7.51%。其中被官方认定的传承人占22.19%。女性从事非遗意愿很高,有77.61%的人员愿意从事非遗相关工作。这是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乡村振兴的推行,越来越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数字化的普及。
调研发现,非遗领域创业就业的女性年龄结构以31—50岁为主(60%以上)。大部分为已婚人士,占87.86%。从业者学历偏低,中学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4.58%。有76.89%的人有意向进行网络直播带货,但没有实际操作过,有19.78%的人员尝试过网络直播但带货效果不好,仅有3.33%的人员经常进行直播带货且效果很好。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坚持原汁原味不做改变的有50.78%,能够在产品中融入时事热点、流行文化等要素进行创新的占41.12%,非遗从业人员或团队参加过与非遗相关比赛或展会的占27.87%。从业人员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占比最高的是2万—5万元,占比36.10%;从事非遗相关工作带来的收入占家庭收入20%以下的有61.68%,超过80%的仅占5.68%。
生育政策放开后,更多宝妈身份的非遗从业者希望能够居家就业或者能灵活安排时间上班,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不耽误照顾家庭、孩子;还有受访者希望政府能够有选择性地筛选出适宜当地大力发展的非遗项目并加以专业技能培训指导,提供服务平台等。
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现状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不可抗力的影响,如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对非遗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技艺培训延期、工坊产品供应不足、经营成本增加;市场影响也非常大,受金融危机、俄乌战争等影响,某些接外贸订单的非遗企业被上游贸易制约,国际订单减少或者利润大幅降低。
内部因素。表现在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老龄化严重,凸显技术适应困难。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中,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29岁,其中80岁以上的占9.8%,而40岁以下的仅占0.64%。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传承者+短视频内容提供者”双重角色的转型中,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与角色冲突。不少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链紧张,不得不停办或是缩小规模。
应建构更科学完备的支持体系
针对非遗领域女性从业者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建构一套更科学更完备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政府层面应在搞好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在广度和深度上深化非遗资源调查、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引导非遗文化消费、启动非遗活态传承工程、促进非遗与互联网结合发挥主导作用。非遗发展的宏观背景是全球化进程的深化,非遗资源需要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项工作应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建立档案化、数字化非遗保护体系。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路径与突破口。互联网及其机制的发展,对非遗的传播、传承、交易、市场与产业更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发展的空间。
妇联层面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女性非遗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社会组织,搭建女性非遗企业共享共建合作平台,提升女性非遗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二是做好三方面引领:思想引领、典型引领、政策引领;三是优化建档立卡:实行标准化“一对一”“点对点”直接服务;四是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把那些有激情有影响力的非遗女性从业人员吸纳到妇联事业发展中来,更好地发挥基层妇联在促进女性非遗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个人层面应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挖掘地域优势、加强性别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等。非遗领域女性文化程度偏低,从业人员要提高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调动自己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身内生动力。女性管理者要多学多问多看,吃透搞懂国家政策方针,根据自身从事的非遗特色,认真研究当地的资源优势、环境条件、民间艺术和历史传承等;要加强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依托兴趣电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努力带动当地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女性在非遗文化产业领域中的作用和潜力巨大,如何发动、引导更多女性走进非遗文化传承领域,模式可以是多样的。期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非遗领域创业就业女性给予更多关注和探讨。
(作者单位:山东省妇女创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