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庭周刊

相信爱情 守护爱情

——“新时代主流婚恋观的建构与传播”研讨会青年圆桌论坛侧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华

    ■ 李菁雯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新时代,我们如何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婚恋观?5月11日,由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华女子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代主流婚恋观的建构与传播”研讨会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在本次研讨会青年圆桌论坛中,青年代表与各界嘉宾就此进行了思想碰撞。

    “这几年,青年人恋爱和结婚的意愿比较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们还相信爱情、向往爱情吗?你们心中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中国婚恋网首席婚恋专家、民政部婚介师国家标准编写委员会专家董颖首先向青年代表抛出了话题。

    对此,青年代表龚溢文在现场袒露了心声:“表面看来,我们‘95后’有很多新鲜的想法,但实际上我们对爱情的向往同样是追求真诚、独立、包容共进,希望找到一个性格相近、气质互补,能够一起成长的灵魂伴侣。”

    事实上,如何从新时代主流婚恋观入手破解“交友难”“婚恋难”问题,是此次青年圆桌论坛的亮点之一。

    一边是青年代表,一边是由婚恋专家、妇联组织、媒体代表等组成的“智囊团”。其中,芭蕾舞专业出身的龚溢文结合身边现状请教专家:“在我国的各个芭蕾舞团中,有特别多优秀的单身男女青年,他们实际上不太轻易恋爱。一是行业原因,跟外界异性接触的机会较少,也不太敢主动追求;二是因为芭蕾舞追求美的特性,可能导致了芭蕾舞演员眼光偏高,应该怎样自我调整?”

    在婚恋行业深耕了20多年的重庆市万州区妇联兼职副主席、万州传统文化促进会法人兼副会长黄秀虹对此深有体会。她认为,男女朋友在交往的过程中希望思想同频,这是传统婚恋观一直倡导和践行的,因为同频才能共振,共振才能共鸣,共鸣才能共情。黄秀虹坦陈,来自青年的真实想法为自己今后开展婚恋工作开启了新的方向。

    “跨圈交往交友”是《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网络与新媒体中心主任许恩典在圆桌讨论中提出的新思考。他认为,青年人婚恋的难点,一方面,青年自我感觉还没有达到急促的年龄阶段,另一方面,当青年从事具有特定兴趣的行业,他们在专业上会花费大部分精力。“如果想打破这个局面,也可以尝试跨界去多认识一些朋友,会发现从事不同行业的年轻人中也有很多优秀的青年值得去交往和认识。”许恩典说。

    当下,青年群体的交友方式日新月异,对于“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交友方式及认为理想的交友平台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青年代表李菁雯认为,朋友之间的介绍方式比较可靠,信赖感更高。她心目中理想的社交平台应当同时具备安全性、真实性、高效率和趣味性。

    “晋江经验”发源地、全国妇联移风易俗改革试点县——福建省晋江市有206万常住人口,面对本地与外来的青年群体,晋江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许清心表示,“婚恋服务是我们的长期工作,从需求出发,前期我们在举办集体文明婚礼、线下交友活动的基础上,推出新晋家庭能力促进平台,探索打造‘131’晋江婚恋家庭工作模式。”许清心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中国妇女报社推出的中国婚恋网,提高线上婚恋服务精准度,开展线下交流活动,为广大青年朋友提供可靠、便捷的服务和帮助。

    江西省赣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春香表示,妇联组织要做新时代主流婚恋观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广大妇联干部在开展婚恋工作时要常怀“三心”:一要热心,把婚恋工作作为妇联工作的重要方面,怀着热情做好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二要用心,把认真、用心的态度贯穿于婚恋交友活动的前期策划、中期开展以及后期跟踪的全过程,把好事做好、做实;三要暖心,积极开展婚恋辅导,加强“一对一”专业服务,让单身青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