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周刊·时尚 PDF版下载

栏目:记忆中的味道

版面: 爱生活周刊·时尚

“酸水面”,妈妈的妙方陪我长大


    当年那碗发汗通窍、开胃健脾利五脏的“酸水面”,妈妈不一定知道中药里“君臣佐使”的秘密,但是她广罗天下名方、偏方、丹方,以朴实的实际应用效果来推测什么时候该用她智囊中的哪一个方子。一切从经验与实用出发的妈妈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将我从病魔手中拯救出来。

    ■ 邓伟琼

    “妈妈,今晚吃面?”五岁的我看着正不断从大土缸里一大瓢一大瓢舀水往灶台上一长溜锡锅、鼎罐依次倒水的妈妈,喜滋滋地问。“嗯,酸水面,你不是发烧吗?酸水面一吃,热汗一出,烧就退了。”

    “咚咚咚”剁泡姜、辣椒、葱白的声音,“呲溜”把它们倒进油锅的声音……整个厨房都萦绕着喷鼻子的酸香、蒜香、辣香。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手脚麻利的妈妈已经将香喷喷的酸水面端上了桌。

    一撮绿绿的香菜冒出了碗尖儿,葱花点缀着全是油珠珠儿的汤汁儿,浸得黄白色的面条油润润的。我拿起筷子,让面条一圈一圈地缠在筷子上,仰头直往喉咙里嗦。妈妈怕我噎住,直喊“慢点儿、慢点儿”,我含混地答应着,直到喝干净最后一口汤才抹着嘴巴说:“妈妈,好吃惨了!”记得那次发烧,我吃了这碗“酸水面”,病就好了。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吃没吃过妈妈的“偏方”美食?除了“酸水面”,我还喝过我妈的“灶灰熬水”。在那个只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的年代,我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时时发作,也常常被妈妈灌各种“药面”以及在我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汤汤水水:黑漆漆的、黏糊糊的、难以下咽的苦味儿、怪味儿,总之不是人间味儿。

    咳嗽了,吃一小盅;发烧了,喝一大碗;长个又红又肿的疮,抹一抹……小小的我有时乖极了,有时咳得太难受,会主动要“药水儿”;有时,妈妈连哄带骗使尽手段,又是加蜂蜜又是奖励嘎嘣脆的“个个糖”,我都抵制那难以下咽的味道。所以妈妈,有时是可爱的妈妈,有时不想让她当我妈妈。

    直到我也年近五十,又恰好到了中药房上班,读了《本草纲目》,才知道一个字不识的妈妈,儿时给我吃的那些“药面”“汤水”堪称一位老牌中医师。

    比如那碗“酸水面”就是真正的药食同源。在《本草纲目》里早有记载:水是万物化生之源,土是万物生长之本,经过生姜、辣椒、盐发酵的酸水有“开胃健脾通窍”的作用。生姜味辛,归五脏,除风邪寒热,治气喘,祛痰。

    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葱为佛家五荤之一。生时辛散,熟后甘温,为肺之菜。感冒风寒初起,取葱白一把、淡豆豉半合,泡汤服,取汗。”而香菜早在《嘉祐补注本草》里也有记载:能消食,治五脏,清四肢热,气香爽口。

    当年那碗发汗通窍、开胃健脾利五脏的“酸水面”,妈妈不一定知道中药里“君臣佐使”的秘密,但是她广罗天下名方、偏方、丹方,以朴实的实际应用效果来推测什么时候该用她智囊中的哪一个方子。一切从经验与实用出发的妈妈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将我从病魔手中拯救出来。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黑水”,原来叫“灶灰”,在《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包括“伏龙肝”“烟胶”和“锅底墨”,它们全都是“黑脸大汉”。“伏龙肝”是十年以上灶中火气久聚,正对锅底的黄土,取这样的土碾成细末,用筛子筛后煮沸用,止咳止血。对一切“痈肿”,还可以用它加蒜或者鸡蛋黄捣成泥敷患处,又方便又有奇效。“锅底墨”,味辛,无毒能外涂治疗金疮,止血生肌。还能消食积,治舌肿、口疮。“烟胶”乃是烧瓦窑上的黑土。主治头疮、疥疮、风癣。“取烧瓦窑上的黑土研为细末,用麻油调好外涂。”

    翻着《本草纲目》的一个个经方,回想妈妈那些黑暗料理,原来妈妈早就将浓浓的爱埋进了所谓的偏方中。如今妈妈已去,我在《本草纲目》里的每一次遨游都寄托着对妈妈的思念!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