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景韵润
“可以看新书、听故事,还能学知识、做游戏,孩子们也能捐出自己的书,与农村孩子一起分享,活动内容太丰富了。”5月20—21日,恰逢周末,中国儿童中心人头攒动,第三届“童阅中国”系列活动正在举行,丰富多彩的阅读嘉年华向全国儿童献上一份浸润关爱和书香的精神礼物。
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服务广大儿童,是中国儿童中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人民领袖寄嘱托,伟大时代有担当。
就在一年前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提出广大儿童工作者“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的殷切期望,寄予“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深情厚望,为儿童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年来,各级妇联组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转化为团结广大儿童工作者共促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上下联动,守正创新,着力勾勒一幅引领广大儿童接好历史接力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奋勇争先的生动画卷。
紧扣立德树人,当好引路人
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牢记嘱托 立德树人”“育人新使命 奋进新征程”等为主题,全国妇联接续举办妇联系统儿童活动中心培训班、全国校外教育阵地座谈会、中国儿童发展论坛等各类学习研讨、主题演讲、风采展示等,1500余万人次参与,极大鼓舞和激发了大家牢记嘱托、坚守使命,用心用情做好儿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依托中国儿童中心,联动各地校外教育机构、中小学校等,全国妇联围绕“少年儿童心向党”主题,在广大少年儿童中持续开展“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红色基因代代传百宫千馆万校少年儿童讲述党史故事”“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活动,2022年“双有”活动参与儿童超百万人次、线上曝光量超3.5亿人次。各地妇联系统儿童活动中心组织开展“童心永向党少年儿童书画作品展”“唱支新歌给党听儿童歌唱比赛”“行走黄河读懂中国研学实践”等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引导儿童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是帮孩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第一所学校”。全国妇联积极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联合教育部举办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开发家庭德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家长指导读本,各级妇联依托40多万所城乡社区家长学校、4万多个网络新媒体平台,开设家长课堂、举办家教讲座、提供咨询服务,深化开展亲子阅读等活动,引导家长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注重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儿童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秦女子家学堂”“三秦家教直播间”,陕西妇联开设家教专栏,开通专家咨询热线,举办“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陕西省家庭教育论坛,引导广大家长主动承担起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为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成长提供更多“家力量”。
借力数字化,打造服务平台,福建省加快建设“福建e家”家庭教育数字平台,指导服务覆盖全年龄段、涵盖全领域。
上海妇联出版《带着孩子读绘本——亲子阅读指导手册》,推出0~3岁家庭教育指导示范课程、“五育”家庭教育系列指导手册,举办“五育”课堂250场,推出80场家长课程,直接受益人次6000人。
——强化家风引领。
北京妇联常态长效寻找“首都最美家庭”,举办第七届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展传统节气话家风、书写我家的家训等系列活动,举办红色家风讲堂,观看人次350余万。
广东省举办家庭家教家风展,推荐全省95条“传承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亲子研学线路,邀请“展中人”讲述家风故事,并制作成视频课件,在线浏览量达1300多万人次,搭建“好家风照相馆”,为超过500个家庭拍摄全家福。
……
为推动品德教育融入家庭文化建设,全国妇联指导各地持续推动、层层深化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生动讲述孝老爱亲、科学教子、书香传家、勤俭节约、廉洁齐家等最美家庭故事,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家风环境、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践行儿童优先,当好守护人
2023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全国妇联积极协调最高法、最高检出台性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关司法解释,争取将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融入相关法律法规。
一年来,各级妇联始终立足职能,抓细抓实儿童关爱服务,推动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助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推动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办公室作用,协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2年12月,与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共同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评审确认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2023年3月1日,全国首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法规《菏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实施,积极回应广大儿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文体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甘肃妇联推动反家暴地方立法列入省人大2023年立法计划,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印发《关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多个市州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督促令。
——加大儿童关爱服务和维权工作力度。
如今,在寒暑假期间,妇联组织联动多部门,为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一年来,各地就已组织275.4万名“爱心妈妈”“邻家妈妈”等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开展46.8万场次普法宣传、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等关爱活动,服务家长儿童2321.5万人次。
积极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妇联组织更是惦念在心。
在内蒙古,妇联组织招募180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利用12338妇女儿童维权热线24小时回应妇女儿童和家庭诉求,给予心理安抚和精神慰藉。
在陕西,妇联在线上开设“秦小妹说法”维权话题,深入宣传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女童保护“种子计划”培训317名讲师,实现全省区县全覆盖,授课1000余场次,惠及5万多名儿童和家长。
——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环境。
如何让城市空间对儿童更加友好?浙江省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第三卫生间成为公共厕所标配,“妈咪暖心小屋”覆盖面不断提高,妇儿综合服务驿站常态化运作,一条条充满童趣、安全的“通学路”出现……硬件设施设备的儿童友好,让儿童享受更加优质的健康成长环境。
重庆市渝中区加快“适儿化改造”的步伐,建设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1个、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1个、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79个,1.2万个“妇女之家”、1.1万个“儿童之家”为儿童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100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广东省从“哺乳”“如厕”等细节上落实妇女儿童权益,2022年新改扩建母婴室1175间,广州市率先在全国出台首部母乳喂养地方性法规,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将“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率”纳入妇女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成立专项工作组。
……
如今,聚焦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的各类场景,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友好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各地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更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共识。
培育综合素养,当好筑梦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
一年来,各级妇联充分发挥所属儿童活动中心在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兴趣培养人中的独特作用,帮助儿童逐梦筑梦。
——培养儿童兴趣,助力人生出彩。
聚焦儿童精神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国际素养,中国儿童中心逐步开发“大国少年”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示范带动各地儿童活动中心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课堂,让儿童在活动体验中接受教育、感受美好、开阔视野、启智增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注培养儿童的劳动精神,联动新华网等机构开展“小围裙”计划,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激励少年儿童用诚实劳动、努力奋斗来成就梦想,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外,全国妇联将与教育部、中国科协启动实施“科普进万家”行动,发挥各类校外教育阵地作用,发展家庭科普阵地队伍、推出家庭科普视频课程、开展家庭科普主题活动,突出科学教育,点亮未来梦想。
——让儿童参与城市治理,全方位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在南京市建邺区,一个个儿童议事员在社区的儿童议事会上结合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享了“儿童如何参与垃圾分类”“儿童需要哪些社会实践”等提案。建邺区共有区、街、社三级儿童议事会22个,搭建儿童议事平台,倾听儿童心声,让儿童参与城市治理体系。
“我建议社区应该多举办孩子们也能够参与的活动!”“我建议社区能专门为孩子们设置安全的运动场所和儿童阵地!”雄安新区、浙江省台州市等地也组建了儿童观察团,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发言,从儿童视角出发,对社区、学校与儿童有关的各类事务开展讨论,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成为城市的“小小主人翁”。
……
儿童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级妇联将持续优化家庭领域立德树人环境,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当好儿童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让新时代好儿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