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乐活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乐活

愿你活成美好藏家、人生赢家


    “老宅拆迁前夕,在一片废墟中的木箱中,发现不少祖父的日记本,端正工整的小楷,书写中记录了大家庭的日常琐碎。当看到记录我出生时,在为我寻找了奶妈后,祖父要求她去医院做个体检时,我瞬间泪如雨下。我感恩出生在这个充满人文关怀又视我为掌上明珠的家庭。因为记录,我始终拥有了一把打开幸福之家的钥匙。”

    ■  胡杨

    那天看到《记录,是一种富有》几个字,没打开文章就被题目击中。适逢周日我去中国美术馆看了“建馆60周年”大展,甚为兴奋,后来数了数那天我共发了30条朋友圈。心想“哈哈,今天我又刷屏了”。我是一个乐于即时分享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悟的人,我的朋友圈基本就是我的记事簿,记录此时此刻此地发生的美好。

    记录日常: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编年体史书”

    记得去年“十一”假期四个大学女同学难得聚会,其中一个同学就对我说:“你天天发朋友圈,太频了,我都想屏蔽你了。”我心想,我这是实现了“朋友圈自由”,不喜欢你可以不看啊。后来聊天发现,我们对朋友圈的认知有所不同。对于我而言,朋友圈就是记录生活点滴和分享美好感悟。但是同学认为,朋友圈是公共场合,需要考虑受众的反应。对此,我表示可以理解,但绝不悔改。

    就像多年前曾经用QQ空间、博客、微博记录、分享生活感悟一样,我并没有因为媒介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为在我这里,没有什么比“记录”更重要了,更何况常常有朋友因为我的分享而受益。比如5月27日早晨我去野地公园拍雨中莲花,发朋友圈道:“年轻时你要走,大多数人走的路;中年之后你要走,少有人走的路。此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重庆天使妹妹就留言道:“金句,喜欢。现在,我就要走,少有人走的路。”那一刻,我们姐妹隔空击了个掌。

    “狠狠地过每一天,轻轻地看人间事。”这也是那天的偶得。用我目前读到的庄子的话说,我发朋友圈就是“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其实我自己也观察过,当我情绪不佳的时候,通常懒得发言,而心情大好的时候,总会妙语连珠。那些火花与灵感稍纵即逝,不及时捕捉下来真的可惜。我现在写文章的时候时不时都会去翻朋友圈“旧账”,那里也是我的写作资料库。

    因为总是想分享更好的思想感悟,自己就会特别留意收集富有哲理的语句,还会不断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我身边有几个公众号的“日更族”朋友,他们并没有多少读者,但孜孜不倦地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比起那些社会热点、网红文章,有时我更愿意去他们的自留地,看看他们记录的鸡毛蒜皮、人间烟火,那才是接地气的、原汁原味的生活。

    最近看许知远采访历史学家王笛所做的视频节目《日常是重要的,它是生活和历史本身》。“人们自认为,如果我不做大事业,我就应该是卑微的。许多人身处于这种观念的规训之下,将目光投向宏大的理想。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琐碎、平凡,却也是堆砌起文明的砖和瓦。我们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只关注政治史,就只能看到大海表面的波涛,而不能观察到政治波涛下面更重要的潜流。日常生活,即是历史的潜流,而记录日常,是对遗忘的抵抗。”

    对此我非常认同。其实,我们人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可以拥有自己的“编年体史书”,这不仅仅是为了对抗遗忘,更重要的是——让岁月永恒。

    众说纷纭:越记录,越富有

    话说那天看完《记录,是一种富有》后,又被后面的留言深深打动。我想真诚地说一句:喜欢记录的人,有福了。这些文笔优美、条理清晰的留言,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幸福指南。

    《亮灯集》不断疗愈自己。来自安徽的尘散说:“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有记在软面抄上,有记在作业本上,也有记在信笺纸上,上高中后给它们取了名字叫《亮灯集》。一路走来,搬了很多次家,每次都带着它们,那是另一个不断疗愈的自己。它们已不同程度地变脆泛黄,如今安放在贮藏室的书柜上,和几瓶老酒在一起,与幽暗的时光安然相处。每当新看完一本书,或想重新看一本书而来到书柜前,我知道它们在这里,眼光便柔和下来,嘴角微扬,而心也便沉静下来。当然,在每个有所思有所感的时光里,依然会打开厚厚的笔记本,聊记琐碎的光阴,墨水像阳光般流淌倾泻,照耀着我像树木花草一样成长。”

    “父亲的散文诗”是回忆,是眼泪,也是幸福。来自河南的夜观天象说:“父亲随手记下了许多——某一次差点摔倒,幸亏老伴儿接住了他;偷偷塞给我零花钱并嘱咐我瞒着我妈;水电费的开支、电视费的缴纳;还有为我女儿写下的成长记录,想一直陪着她长大……现在父亲不在了,妈妈在家里像寻宝一样时不时翻出一本小小的记事本或者几张小纸条,那些随手记下的,是回忆,是眼泪,也是幸福。”

    因为记录,我变得“富有”。来自北京的六月说:“很难形容,当我打开二十岁时的记事本,那一刻心潮的涌动。在那个手机上网还不甚发达的年代,本子上抄录着从当地论坛搜索到的租房信息、联系人电话;每一页的左下角是当日花销,记录着那时候的自己如何拮据地安排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日子;空白处,则是歪歪扭扭记着些随笔感受,没有什么逻辑章法,只是零碎的话,关于自我,关于毕业,关于爱情,关于友情……恍惚间,那些字符就像裹挟着昔日回忆扑面而来,如同夏日海岸,一个人光脚站在沙滩上,海浪一层一层漫过脚背。忽然觉得,记录,或是一个人在不经意间累积的财富。曾经的‘无关紧要’也好,‘琐碎日常’也罢,当一切挨过时间的车辙,一轮一轮,就会变成一个人一生珍贵的回忆。就像眼前这本记事本,当时又何曾想过记录的意义,到如今回头看,却又何其庆幸当初曾记下所有。因为记录,我好像变得‘富有’了。”

    写手账,自己给自己煲心灵鸡汤。来自辽宁的慧宝儿说:“写手账已经近十年,天天写一日不落。我个人形容是鸡汤,即便是鸡汤,我会努力找好料来煲汤。每天坚持写写画画,将日子切碎,撒上岁月的佐料,一餐餐、一天天、一年年……让习惯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自然懂得从日常生活里汲取精神养料!”

    坚持记录,为海外留学的孩子营造家的熟悉感。来自甘肃的石头说:“我坚持每天发一两条朋友圈,记录当天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每晚在QQ空间写一条说说,记录一天来的经历和所思所想。这样坚持了十几年了,如今更有了坚持记录的理由。因为我的孩子出国留学去了,我想让他每天看到他曾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和事。”

    祖父的日记本,一把打开幸福之家的钥匙。来自江苏的青花瓷说:“老宅拆迁前夕,在一片废墟中的木箱中,发现不少祖父的日记本,端正工整的小楷,书写中记录了大家庭的日常琐碎。当看到记录我出生时,在为我寻找了奶妈后,祖父要求她去医院做个体检时,我瞬间泪如雨下。我感恩出生在这个充满人文关怀又视我为掌上明珠的家庭。因为记录,我始终拥有了一把打开幸福之家的钥匙。”

    阅读日记,就像阅读一本同名同姓的散文。来自天津的任申写道:“已经记录了近十多本自己真爱的本子!每一年都会翻起去年的、前年的、几年前的今天或是一口气读上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记录!最早不喜欢看自己写的东西,现在就像阅读一本同名同姓的散文。好喜欢自己这个作者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记录下来,也提醒自己珍惜当下的时光,然后让美好字字珠玑。”

    余秋雨在《收藏昨天》里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的确,人生犹如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我们亲自书写。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编年体史书”,翻开满是生动的故事,合上总是难忘的回忆。愿我们的故事精彩,愿我们的回忆美好。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