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信
盛世农家仲夏忙,神州大地麦飘香。近来,随着各地小麦陆续收获归仓,消费者期盼的新麦面粉将逐渐上市。今年是新修订的《小麦粉》(GB/T 1355-2021)国家标准实施后的第一个麦收加工季,上市面粉将有哪些新的变化?新国标对于规范引导适度加工、促进节粮减损增效有哪些好处?
作为百姓餐桌上重要的基础性主食,小麦粉的品质与民众“舌尖上的安全”息息相关,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21年12月,新版《小麦粉》(GB/T 1355-2021)国家标准发布,这是该标准时隔36年之后的再次修订,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业界专家表示,适用于无添加物的食用小麦粉是新国标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小麦粉不仅消费总量大,产品类别也更趋丰富,相应的产品标准也很多。《小麦粉》(GB/T 1355)既是执行最广泛的基础性小麦粉标准,也是其他小麦粉标准的“底线”和“基准”。
据悉,此次新国标突出天然营养健康以及适度加工的特点,明确要求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等。由此可见,如果按照新标准生产小麦粉,厂家不仅被禁止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等“增白剂”,增筋类面粉添加剂、面粉品质改良剂、面粉减筋剂等也都在禁止之列。
对消费市场而言,新标准强调保持原料小麦自然风味,能够进一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自然、安全、营养的消费需求,引导人们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主任王耀鹏表示,新国标的发布和实施,同时能够规范和引导小麦粉加工企业适度加工,有利于增加出粉率,实现节粮减损、节能减排目标;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新标准的实施还能倒逼生产能力与工艺水平提升,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小麦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粮食损耗较为严重的环节在于存储不当与过度加工,其中过度加工居首。据了解,按照以往有关标准加工,面粉加工中全麦粉的出品率接近100%,标准粉约为82%~85%,特一粉一般在60%左右,而要加工成特精粉,出品率不足20%,损耗浪费十分惊人。
事实上,对粮油的过度加工,既造成了粮食浪费,也提高了企业成本,造成了营养物质的流失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至于粮食科研人员发出“上天给了营养包,我们却只吃边角料”的感慨。以小麦粉为例,小麦粒加工成精粉白面后,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胚芽、麸皮几乎都被磨去,而加工成全麦粉,小麦的胚乳、胚芽、麸皮基本得到保留,因此其营养价值显著高于普通面粉。数据显示,全麦粉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1含量分别是白面粉的3.5倍、1.7倍,铁、镁、钾是白面粉的2.5—3.8倍。
专家表示,为了消费者的营养及健康,在粮油加工中应该提倡“提高纯度、控制精度、适度加工”。据悉,新修订的《小麦粉》(GB/T 1355-2021)国家标准突出天然营养健康以及适度加工的特点,其中对小麦粉的加工需求从过度加工变为适度加工和最大程度保留小麦中的营养元素,并对此作了必要的规定与要求。
小麦加工技术领域专家、河南工业大学赵仁勇教授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随着国家标准对普通粉加工精度要求的降低,小麦加工企业的总出粉率将提高0.5%至3%不等,以年加工处理小麦1亿吨测算,相当于每年可增加小麦粉产量50万吨至300万吨,既能够实现节粮减损,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能够节能减排,避免能源资源消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