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佳玲
走进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东坡养牛基地,只见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戴着一个黄色“耳钉”,上面还写着一圈数字编号。
“通过这个黄色‘耳钉’实时采集牛的动态数据,详细收集每头牛的品种、来源、免疫、健康状况等信息,建立养殖全过程电子档案,‘耳钉’就像伴随这头牛一生的‘智能身份证’。”贵州农博翔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赵桐介绍,牧场人员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掌握每头牛的体温、采食量、运动量等各项指标,实现了生长全程可追溯。
近年来,黄平县探索实施“党组织引领+龙头企业+养殖户+银行担保+保险”的养殖模式,极大降低了群众发展牛产业的资金门槛和风险。黄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潘开举介绍,数字养牛实现了肉牛入栏、养殖、出栏全流程管控,形成精准的“数据资产”,把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家庭牧场和农户等“六方”有机联结起来,既能防范风险,又能解决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助力农户和小微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养殖方向转型升级。
据了解,黄平县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智慧畜牧发展成果,实现肉牛养殖与金融、消费、新零售等行业相结合,初步形成“党建引领、银企互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数字化养牛产业新格局,有效提升了肉牛养殖的市场空间,开辟了养殖行业新商业、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10头以上数字化养牛场145个,新上5个能繁母牛和育肥肉牛养殖项目,存栏母牛达到7500头、育肥肉牛5万余头,走出一条可复制的黄平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目前,全县大部分养殖户都为肉牛打了黄色“耳钉”,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刘登全说,数字化、智慧化养殖正成为助农增收的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