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出台的背后,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下,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仍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孔一涵 王慧莹
“妈妈你看,这是一张崭新平整的白纸,但是如果我把它揉成一团,它就再也变不回平整了。老师说这就像我们说出的伤人的话一样,再多的道歉也抹不平对别人内心的伤害。”
一堂小学里的心理课,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心理健康的种子,也让家长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校园里的心理健康教育。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件出台的背后,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下,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仍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
2023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调研编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对全国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表明,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如何有效安抚、疏导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学生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做出了努力与探索。
心理问题预防为主 心理健康关口前移
“近年来,我这间小小的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学生与家长越来越多。”刚刚结束一次关于中学生考前焦虑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师章雅(化名)感叹五味杂陈。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与低龄化趋势不容忽视;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来章雅这里做咨询的学生,多数有由学业、社交上的障碍所引发的抑郁、焦虑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有抑郁症、焦虑症的也不在少数。“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的家长心情都很焦灼,他们希望我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让孩子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最好还能补上落下的学习进度。”章雅苦笑了一下,“但是心理健康工作并非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搭建正确积极的心理健康基础,学会以更坚定成熟的姿态与压力共存,这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章雅看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在还是“小火苗”的时候,就得到家长、学校的发现与重视,其干预与治疗的效果一定更好。
“一些学生的抑郁与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压力有很大关联,生活与学业挫折都可能引发学生的自卑情绪,如果他们没有很好的方式调节,外界环境又传递负面的抱怨责备声音,学生的问题就可能愈演愈烈,演变为抑郁情绪甚至抑郁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表示,还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能提前为学生开展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就能够培养学生调节情绪、应对压力的能力,阻止甚至预防问题的诞生与发展。这些项目不要求具有很高的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学校老师和班主任经过培训就能掌握,且经过科学研究验证效果很好。
林丹华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是全体学生,其工作开展不只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与培养学生各类积极的心理品质才是核心的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水平等方面都表现良好,它们汇总到一起才算是健康。我认为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可以这么理解,一个人没有抑郁焦虑的心理问题,但如果也没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自信平和的心理品质,也很难称得上健康。”林丹华认为,在降低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发展的能力品质,只有两方并重才能达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遇到问题必须及时发现苗头并介入,这样才能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陈彩玉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这是该校心理健康工作一直坚持的理念。
“我们每半个月就会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主题课,针对低龄孩子主要面临的交友等团体生活方面问题,我们会在专门课程的课堂上,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烦恼,然后请其他小朋友一起支招帮忙,孩子困难很快就会化解。”负责小学阶段心理健康的李悦老师说。而针对中学阶段学生容易遇到的青春期早恋等问题,学校也会专门开设生理教育课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镜子’中的自己”“有朋友真快乐”“自我保护很重要”……一堂堂心理健康主题课,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家校社协同育人 为家庭教育保驾护航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社团,设有一门特殊的课程——感统训练。王洋是负责这门课的老师,他介绍,这门课专门为经过评估后需要专业训练的学生设立,如果课程的介入效果不明显,学校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或者医院诊治。
然而,王洋发现,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家长存在不认可、不接纳的逃避现象。
“有个孩子在学校经常说谎,发现后,我们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希望能共同配合,帮助孩子改变行为习惯。”然而,在沟通过程中,家长一直拒绝接受孩子的心理问题,坚持认为是学校和老师在恶意针对孩子。“我们认为,可能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目前,我们计划从孩子这边着手,努力让孩子改变一些不好的行为观念,再让孩子影响家长,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
“尽管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依靠学校就能完成的。”在陈彩玉看来,要想为学生心理健康构筑起更全面、更牢固的防护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2020年12月24日,房山区中小学“家校协同基地校”启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也是房山区第一批一贯制“家校共育基地”。2021年3月起,学校还专门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免费开设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家长可以结合孩子在家庭与学校的表现、行为与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咨询。截至目前,登记了78个家庭,成功服务了54个家庭。
“在‘家校合作’中,我们会看到老师承担了很多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但一方面,学校老师能分配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老师通常也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经常会产生压力和无力感。”林丹华坦言,在走访中多所学校反映,家长学校建立起来了、家庭教育讲座也常常开展,但是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这都是“家校合作”面临的现实挑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处在摸索前行的阶段,但也有极少数中小学做得很好。如果我们能总结典型案例的经验,这将有利于其他学校加以学习推广。”
《计划》中强调,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林丹华非常认可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区靠近家庭的优势与功能,通过社区的力量提升家庭、促进家庭。针对本社区家长的现实需求和困惑开展讲座活动,分担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压力,并联动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家校社合作,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 建强心理人才队伍
此次发布的《计划》为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定下了多个目标: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相较每校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最低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数据要“遥遥领先”:除了两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小学部29个班级,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陈彩玉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学校与大学之间的紧密联系:29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均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健康专业的研究生。
然而,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要面对尚待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所带来的困难:负责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王洋表示,由于心理健康课没有国家统一教材,教师每年在这方面都要花费大量时间。
而对于更多在《计划》最低要求线上徘徊的学校来说,要落实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仍存在现实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身兼数岗”“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和咨询室只在名义上存在”“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负责整所学校千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学校的编制名额与晋升都会优先考虑主科教师”……许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面临着相似的工作困难。
“几年前,我也曾应聘过一所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在和学校领导的聊天中,我发现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深,也没有明确岗位职责。我不清楚入职后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得到学校多大力度的支持与配合,我也不清楚是否要承担大量与专业无关的行政工作。最后,我还是没有选择踏入校园。”章雅遗憾地说。
“在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底有着怎样的角色定位?我认为越到基层,这就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林丹华坦言,在经济发展状况并非前列的地区,可能社会上刚刚建立起几间心理咨询室,学校刚刚有了一个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名教师能做的工作势必是比较有限的。到底怎么开展心理工作,对学校领导来说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林丹华说,现在各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学校领导的态度:校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可以专心做心理健康工作,也会得到更多发展机会;校长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就会相对尴尬。这种工作中的无力感,会导致很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热情的教师流失。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救火队员’,更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普遍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业成绩下跌、学校社交困难之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失败、提升成长性思维的引路人。”林丹华表示,只有在教育系统内建立起这样一个共识,学校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整合更多的教师资源,共同合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