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见习记者 崔安琪 文/摄
“从原来的山沟沟到现在的‘金窝窝’,住房条件改善了,家人工作找到了,孩子的上学难题也解决了!”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德亭镇德福苑社区的居民申双利一边干活,一边高兴地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据介绍,德福苑社区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安置房15栋4万平方米,安置群众384户1595人。2018年以来,全国易地搬迁现场会、河南省易地搬迁现场会先后在这里召开。
住得下
记者跟随申双利,穿过整齐的楼房,来到她的新家,125平方米,三室两厅,屋内宽敞明亮,电磁炉、浴霸、微波炉等电器一应俱全。申双利介绍,住在社区哪里,怎么分配,当时德亭镇想了一个妙招——抓阄。全程录像监督,抓到哪户是哪户,完全公平公正。
申双利家墙上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家语、“中华传统美德”字画,旁边是易地搬迁前后的对比照。申双利感慨万千,“之前我家住在山沟里,都是土房子,下雨天屋子里又阴又潮。厨房是拿砖头垒的,用水靠河。孩子上学,要深一脚浅一脚走很久。还记得有年冬天下大雪,小孩生病去医院,背着孩子翻好几个山头,鞋袜都湿透了……”
如今好了,住上新房子,用上自来水,做饭也用上了新家电。“现在生活好了,我平时还喜欢养花。”申双利为记者介绍阳台上种植的花草,眉眼里尽是对新生活的满足。
据悉,每一批群众乔迁新居,社区党支部都会入户进行培训,既教会群众防火用电等生活常识,也会挨家挨户宣传政策,鼓励居民尽快适应新环境。为了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每月都会开展“送戏下乡”活动。
能就业
在易地搬迁点,除了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题的需求更为迫切。从家步行5分钟,来到一座灰蓝相间的建筑,这间服装加工厂便是申双利的工作地。服装加工厂负责人张志强是江苏人,从事服装产业20余年,因为了解到这里的政策福利,来到嵩县德福苑社区选址建厂。嵩县德亭镇组织委员、妇联主席郭艳告诉记者,许多妇女通过就近在工厂就业,上下班十分方便。工厂实行弹性打卡制度,便于员工照顾家庭,子女的成长有了家人陪伴,留守儿童比例大大下降。
张志强说:“我们就业的门槛不高,只要肯学习,工厂负责培训技术,不收培训费。”记者看到,整个车间约50人,一位技术熟练的老员工,手在缝纫机前快速翻转成花,不一会,一件衣领便做好了;一位新来的小姑娘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机器,在老员工时不时地语言指引下逐渐上手。
工厂一组小组长荆秋平告诉记者:“我们每月工资在3000~4000元,足够日常生活开销。”如今生活没有什么压力,荆秋平感觉身上的担子快速卸下,爱上了颜色鲜艳的衣服,学着打扮自己,工作也更有干劲了,“易地搬迁这个政策真的太好了,解决了就业难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我十分珍惜机会,努力想把工作做好。”荆秋平说。
嵩县妇联主席王丽娜介绍,目前工厂内均为女性工人,包括脱贫户、残疾村民、留守老人。闲置劳动力想挣钱而无门路,服装加工厂的到来填补了弱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空白,拓展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满足了她们自己动手、稳步增收的美好愿望。
据了解,为了实现“人人有业可就”,德亭镇及早谋划、提前部署,利用德福苑社区场地开阔、人员集聚等特点,每月收集搬迁群众培训意愿,结合群众技能培训实际需求,在社区成立技能培训班,开展长期技能培训,主要围绕电焊、家政服务、蔬菜制种、食用菌种植等技能,为社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及时充电”和就业保障。今年以来,社区培训班已开展技能培训18期,受惠群众达658人。
“我老公也因为政府的好政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申双利露出笑容,她爱人通过社区的免费技能培训,成功考取了焊工证,在杭州从事电焊工作,收入可观。
上好学
德福苑社区基本破解了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难题后,许多适龄劳动力回流,在家门口就业,但孩子放学接送、陪伴也是困扰广大家长的突出问题。为此,德亭镇经过广泛调研,大力推进课后服务,开设“四点半课堂”,为不能在放学时间准时接孩子的家长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郭艳向记者介绍:“‘四点半课堂’是完全免费的,老师均为社区内的志愿者,包括在校教师、已退休的老师,经过培训后再上岗。课后的公益辅导帮助填充父母下班前的‘管理真空’,以减轻上班族家长教育、管理孩子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四点半课堂”全力做好与家庭的对接、共育工作,采取自主自愿方式报名。面对孩子们的问题,老师们始终耐心悉心处理、认真解答。“四点半课堂”管理井然有序,针对孩子们的个性化培育重点,详细登记所有报名孩子的信息,包括住址、就读学校、学业水平、家庭成员情况,依此规划辅导时长和内容。打卡式运行,学生到校、放学均须签到签退,并与家长履行交接手续,保障孩子往返途中的接送安全。
通过易地搬迁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批批群众搬入德福苑社区,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子女教育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逐步适应这里,主动建设这里,爱上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