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目前林场有职工近百人,近年来我们尝试发展林下经济,试种了2000多亩肉苁蓉,还养殖了130多头基础母牛,也发展了我们自己的育苗基地,职工收入也有了保障。”6月9日,内蒙古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6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听取内蒙古“三北”工程建设和林场治沙造林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了正在治理的沙地。
成立于1960年的新华林场,是临河区唯一用于造林、治沙的生态公益性林场。建场初期,只有3万余亩土地,到处都是沙滩、碱滩、草滩、荒滩,特别是沙丘沙地危害非常严重,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历届场长的领导下,全场职工防沙治沙屯田造林,使盐碱滩荒地绿树成荫,沙丘变成了绿洲。场长杜文化说:“靠近沙地边缘的群众过去有句顺口溜: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只见春天籽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
从1978年开始,林场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和国家项目的支持,对4300多亩严重沙化重点区域进行整体治理。他们总结推广荒漠原生树种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等技术,达到防风、固沙、锁边的治理效果。目前,林场及周边乡镇大量的荒滩碱地被改造成了林地、耕地,林场周边耕地沙化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林场附近两个湖泊的水位稳中有升,造林绿化使林场周边形成了小气候,调节了气温和湿度。周边区域现在有野生植物3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4种、鱼类10种。
“在一片什么都不长的盐碱滩,首先要把种植地块的土地类型摸清,再根据地类计划适合种植的树种。因为适合咱们种树的季节也就四五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刚植完树,如果不能及时浇水,那树木的成活率也上不去。开始植树时,我们前一天要从育苗地里把苗子掏出来装到车上,第二天天刚亮就到植树点集合。植树点大多是车开不进去的地方。我们把树苗从车上卸下来,人背着、抱着、扛着进沙窝,近点的几百米,远一点的几公里。沙窝里没有灌溉渠道,只能提水一桶一桶浇。老一辈林场人和我说:种一棵树得磕三个头!当时不理解,这么些年下来,才知道林场人是多么的不容易。现在我看到那些参天大树,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这是我们几代林场人心血换来的!”钟方帅告诉记者。
林场“90”后职工钟方帅,2015年7月来到新华林场参加工作,刚来林场,看到周围的参天大树绿树成荫特别开心。以为林场的工作很轻松,就是给树浇浇水、锄锄草这么简单。几年下来,他才真正了解了作为一个林场人的不易。
记者从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