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周末,清晨,走在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的马厩集镇,道路两侧房屋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恍惚间,好像误入了文人骚客的江南诗画。在明丽的景色中体味平和、安宁,心便静了下来。而镇里的商业美食街,又给安静的村镇带来十足烟火气,餐饮店、咖啡馆、亲子酒店、零碳主题民宿、低碳成长乐园等业态的引入,又让这里散发出欢快的时尚气息。
这便是浙江大多数农村的迷人之处:一边是青山绿水的乡村美,一边是舒适便利的城市美。
顶层设计 基层实践 用创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正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向往之地。追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要把时间拉回到二十年前。2003年6月,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即对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此后,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浙江全省上下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农村一扫“脏、乱、散、小”的旧面貌,一幅人和景美共富的乡村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幅动人的画卷,离不开默默“耕耘”在自家庭院扮靓美丽乡村的女性群体。多年以来,浙江省妇联认真落实“千万工程”建设要求,围绕共同富裕巾帼在行动主题主线,以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为抓手,立足家庭主阵地,发挥妇女独特作用,持续深化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在高质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中贡献巾帼力量。
走在衢州市的乡村,农户的房前屋后干干净净,一块块空地上,被勤劳的农户种上了瓜果蔬菜。放眼望去,绿植整整齐齐,有的开花,有的挂果,长势喜人。仔细观看,每块田头还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印着二维码,如若想买,可扫一扫直接与农户联系。这样“财貌双全”的美丽庭院,被称之为“一米菜园”。
衢州市妇联围绕农房整治和风貌提升,积极投身拆后利用工作,开创“一米菜园”新实践,打造巾帼助力乡村振兴的衢州样板。全市创建“一米菜园”5万余个,参与农户6万余户,覆盖全市84%的行政村,盘活拆后土地122万平方米,有效推动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这仅是浙江美丽庭院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在浙江省妇联的统筹谋划下,各地妇联组织积极抓部署、建机制,通过点面结合,来提升覆盖和质效。杭州市开展“亚运美丽家园”创建活动,推动创建从农村向城市、从庭院向阳台楼道小区延伸;湖州市《乡村美丽庭院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已成功立项;嘉兴市发布《“优美庭院”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丽水市出台《花园建设指南》……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完成创建300多万户。
既要“颜值”也要“产值” 美丽赋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
高颜值是否可与高效益挂钩?美丽庭院创建过程中,各级妇联组织也在思考这一问题,积极探索“美丽庭院+”模式,将乡村风俗、地方特色、个人爱好等融入庭院建设中,将美丽庭院与产业经济、文化乡愁等有机结合,打造巾帼民宿(农家乐)庭院、手工工坊庭院、书香庭院、传统民俗庭院,促进美丽庭院转化为“美丽经济”。
金华市将美丽庭院连点成线,推出18条幸福“家游站”路线,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安吉县举办“妈妈的味道”夜集市,依托庭院展示展销转化“夜光经济”;温岭市将“美丽庭院”建设融入“巾帼文明实践示范线”共同打造;临海市以“儿童友好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实现“儿童友好+美丽庭院+乡村振兴”融合打造……一方小小的庭院,也有了专属自己的“三高”——高颜值、高品位、高效益。
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千万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改变的却远不只是人居环境。它还带来了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身为一名‘影城娘子’,能为艺术乡村建设出一份力,这是我的荣幸。”作为巾帼志愿者,“影城娘子”潘丹芝说。近年来,宁波市象山县新桥镇黄公岙村对照共同富裕示范村创建要求,依托象山影视城大平台,以艺术振兴乡村为抓手,深度融合影视元素,走出一条“影视引领+艺术赋能”的乡村旅游新路子。一支由当地村庄妇联、妇女志愿者们组成的“影城娘子”志愿队以此为契机,积极开拓思路,大胆改进创新,通过组织“影城娘子”用双手打造节点、丰富生活,用艺术点亮乡村,为乡村建设锦上添花,蹚出一条影视艺术“共富路”。
像这样在助力基层治理中展现担当作为的巾帼志愿者,在浙江比比皆是。绍兴有“村嫂”,金华有“格姐”,衢州有“三衢和姐”,舟山有“东海渔嫂”,桐乡有“桐家姑嫂”……全省有1.4万支队伍近50万名巾帼志愿者扎根基层,为乡村人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划拨经费 培训匠人 “共富工坊”铺就乡村致富路
理想中的乡村,自然少不了富足。在磐安,一根红绳扎出了“共富结”。磐安是纯山区县,高山阻挡了地方发展的脚步。近两年,当地通过举办巾帼共富工坊新匠人培训班后,一拨又一拨的中国结编织新匠人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起来,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创富。
玉环市低收入残疾妇女小雪(化名),去年加入星星“巾帼共富工坊”,月增收2000余元,还享受工坊免费接送、午餐等福利,发病时还有工友帮助照顾,极大缓解了家人看护之忧;庆元县同心社区来料加工一条街“巾帼共富工坊”,有一群年龄最小65岁的银发老人,他们在“巾帼共富工坊”从事简单的铅笔包装工作,每月收入近千元……这样的故事,遍布浙江大地。
今年浙江省妇联在工作经费中,又专门安排了近50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山区26县“巾帼共富工坊”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县级以上“巾帼共富工坊”901家,吸纳从业人员7万余人,带动5800余名低收入农户年增收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