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建设 PDF版下载

栏目: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加强家庭领域建设系列专家谈

版面: 家庭建设

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 王彬彬

    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风貌的主要体现。家风家教既是标榜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一个家庭世代传袭下来的精神积淀和行为准则;又是一个家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资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红色家风中汲取营养

    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家风家教问题。毛泽东同志严格要求家属不搞特权,要求子女要树立“平民思想”;彭德怀则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邓小平要求妻子,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陈云要求家人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他的文件,子女不准进出他的办公室;习仲勋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从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中,我们可以深入学习他们的家风文化,他们在处理家庭和事业关系中的智慧,让红色家风滋润自身的心灵,滋润家庭成员的心田。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东三省告急,大批革命将士被调往东北,赵一曼便是其中的一员,此时她的儿子还在襁褓中。在1935年的一次战斗中,赵一曼为了掩护部队而不幸受伤,被敌人俘虏,受尽酷刑,最后惨遭杀害。这位年仅31岁的女性在临终前写了一封100多字的遗书留给儿子,告诉儿子,他的母亲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拥有一颗爱国的心。这位伟大的女性正是言传身教爱国精神的最好范例。

    从传统家风文化中汲取养分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经过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华民族发展出了底蕴深厚的家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每个家庭的家教家风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归本溯源,都以品德教育为根本,都将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勤奋好学等作为基本美德,都重视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精神品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后人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教育儿子司马康要把节俭习惯传承下去;林则徐则提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的内涵,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我们现代人仍然应该积极学习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家庭的道德水平和精神素养,使“富家大吉”,这种富有不仅仅指物质层面的富足,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富足。

    在河北省安阳县西蒋村有一个马氏庄园,这座典型的清代官僚府第是清光绪年间兵部侍郎马丕瑶的故居。从大门进去,中间屏门上镌刻着马氏家训。当人们迈进这道大门,看见眼前的四块匾额,就会被这个家庭的持家之道深深震撼,这里蕴含着深厚的耕读气息和人生哲理。马丕瑶认为自己用一生诠释了“治家”与“治天下”的关系,完成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家国同治”的理想境界。

    作为SOHU评选出的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老师,出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家。2017年2月,“张一帖”16字家风家训,被中纪委拍成传统家规专题视频。安徽歙县定潭“张一帖”家族被公认为历史悠久的世医家族。张家世代为医,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治疗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剂)药而起沉疴,故被称为“张一帖”。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一世祖张守仁起,张氏后人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为了提醒后世子孙,张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16字家训,要求后世子孙铭记于心、遵行不悖。后来,张氏子孙又在16字家训基础上衍生制定了12条家规,传承至今。张家的子孙说:“张氏家族的家规家训,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从不敢忘记,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骨子里面去了。”“张一帖”家风家训所承载的“精”“诚”“仁”“孝”“和”等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传承至今仍然历久弥新,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值得我们学习。

    从当代正反两方面例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代社会中,既涌现出无数家风纯正的先进楷模,也出现了不少家风败坏的腐败分子。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他们一心为公、两袖清风,虽没有留给后人万贯家财,却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良好家风,留下了一座座令后人仰望的精神丰碑;苏荣、刘铁男、周本顺等腐败分子,蝇营狗苟,一心为家庭谋私利,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家人,他们留给世人一例例鲜活的反面教材。我们要向先进楷模学习,多从反面例子中汲取教训,充分认识到家风问题的导向性,入耳入脑入心,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鞍钢职工郭明义19年无偿献血7万毫升,义务献工2.1万余小时,捐款54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300多名。当被问及他的这种爱心奉献精神源于何处时,郭明义的回答是:他的父亲郭洪俊一生践行着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郭洪俊曾因救人身负重伤,后来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父亲的这种行为深深地影响着郭明义,而郭明义的女儿郭瑞雪受父辈、祖辈影响,大学期间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在这个朴实无华的家庭里,爱心奉献精神在一代代人中传承和接续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的教育和品行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幼年的家庭教育中获取的。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孩子只有在家庭中接受到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和培养,才能在长大后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和人才。所以说,只有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才能爱护教育好下一代,才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本溪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