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若葵
近日,第二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日前揭晓,又一次唤起我们对医学大家吴阶平精湛医术的钦佩和其人格魅力的敬意。
身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医学泰斗、教育家,我国泌尿外科的领军人物,“红色御医”吴阶平教授所创造的诸多“第一”,在我国泌尿外科发展史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父亲的理念成就了一个传奇
吴阶平幼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父亲吴敬仪为人正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做人、处事、为学等大方向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教孩子们认字读书,吴阶平6岁时就能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三国演义》,10岁前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打下了较扎实的古文功底,也从书中学会了待人接物的礼仪和为人处世的规则。
多年的商界经历,深谙经商的不易和官场的混乱,吴敬仪希望子女们远离名利场。他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数学、英语和科学技术,并为子婿规划了职业方向——学习西医,精通医术,做个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为此,他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考入协和医学院。
1933年,吴阶平步姐夫、长兄之后尘,进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后考入协和医学院。
时隔多年,吴老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殷殷期望,终于成就了我国医学史上的一段传奇——吴家兄弟都已成为各个医学领域的翘楚,独领风骚,他们聚集在一起,能开一家国内顶级医院!
这个“强强组合”的“吴家医院”成员除吴阶平外,还有他的大哥吴瑞萍,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曾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三弟吴蔚然,外科专家,曾担任国家领导和重要外宾的保健医生;四弟吴安然,长期从事免疫学病毒学研究,协和医院博士生导师。此外,姐夫陈舜名是外科专家,曾任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妹夫蔡如升,心肺内科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而在吴门三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是当今国内罕见的名医世家。
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团结他人
吴家兄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得益于兄弟们将“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家训铭记于心。吴敬仪不仅鼓励孩子们自幼一心向学,还常常以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教导他们:无论求学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团结,团结起来才能干大事。”他举了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一根筷子一撅就断,一把筷子就折不断”,并且深刻解释其内涵:“团结不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是那种真心尊重别人的团结,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父亲还引导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懂得谦让,不怕吃亏,告诫他们,忍让有时候如同过独木桥,两个人都有要紧事要过去,但桥上只能容纳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先让他过去,千万不要两个人争抢,那样有可能两个人都掉到河里,欲速则不达。所以,有时的忍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是经过缜密的思考、策划,欲进则退,绕过障碍达到目的。
正是父亲这些谆谆教诲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高风亮节,成就了吴氏兄弟勤钻研、重信义、随和低调、顾全大局的品格。
吴阶平有句名言:“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在他看来,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负责的精神、高度的同情心,还要懂艺术。作为医生,他完美地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含义。
吴阶平曾动过6次大小手术,先后12次住院治病,身上的手术刀疤加起来有两尺长。正因为如此,他对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心情感同身受。他认为医生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讲究服务的艺术,对患者和家属春风化雨,才能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家属的合作,提高治疗效果,利于病人康复。
循循善诱 用爱温暖孩子
在吴炘、吴冰、吴德绳姐弟三人的记忆中,家是和睦、幸福的,父母的关爱无时不在。“无论爸爸妈妈在国内、国外、出差或在农村劳动,我们每周都能收到爸爸妈妈合写的家书,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温暖。”
传承吴敬仪对子女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吴阶平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以说见闻、讲故事、拉家常、介绍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润物无声地教育、影响孩子。
由于工作、科研繁忙,吴阶平和孩子们聚少离多,但他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日早晨全家一起吃早点,这是一家人幸福的餐桌聚会,被戏称为“早餐会”,也是姐弟三人快乐的时光,“我们最喜欢听爸爸讲他的见闻,包括他处理事情的过程以及感受。虽然每次只讲一两件事,但我们却能领会到他的深意。”
吴德绳介绍,在一次“早餐会”上,父亲讲起他参观一个国家的医学院时,看到其图书馆前挂着“判断病情而无书指导,犹如航海而无航标”的标语,父亲觉得这句话意犹未尽。之后在瑞士访问时,他终于在图书馆查到那幅标语只是加拿大医生兼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原话的前半句,后半句是:“有书不看病人,则如举着航标岸上行。”查到这句话时,父亲特别高兴。他说,两句合起来读,就很完整,其实质是强调知识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吴德绳表示:“父亲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知识、对结论要深思熟虑,不能浅尝辄止。”正是在一个个这样的“早餐会”上,一家人边吃边聊,温馨愉悦,也让孩子们理解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此渗透式家教,如水中之盐,有味无痕。
他还告诫子女“天助不如自助”,要他们自强自立。姐弟三人在成长中始终主动以广博的知识、思考的自觉和高尚的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在吴阶平为人行医的榜样影响下,他们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从不利用父亲的关系谋取私利,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在子女的个人发展方向上,吴阶平给予了最大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从小痴迷于搭积木、造小房子等游戏的吴德绳后来学了土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秉承治学严谨的家传,终于成为我国著名暖通空调专家,教授级工程师,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2020年被授予“暖通行业终身成就奖”。如今,80多高龄的吴德绳对暖通专业还不断有新的体会,“因为社会在进步,专业也不断地在发展。”
提携后生甘当人梯
谈起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饱含深情地介绍,20世纪60年代,他参加了导师主持的一个手术,并在其指导下写成论文。后来,他拿着论文找到另一位导师沈绍基说:“郭应禄写了一篇文章,第一次发表。我的名字就不要了,你的呢?”沈绍基也很痛快地表示不要了。最终,文章署名“郭应禄”,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
提携后生,也是吴家的家传。
身为暖通空调制冷行业深受敬重的前辈,吴德绳教授在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国家大剧院以及东方广场等知名建筑项目中担任副总指挥,在领导完成申奥场馆设计规划、主持2022年冬奥会冰场系统设计时,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的工程师,扶持年轻人快速成长。他说:“我虽属高龄,但仍愿回报社会,这也正得益于父亲多年来言传身教在我身上的不断积累。”
(资料来源:《父亲的教育,让兄弟四人都成医学名家》《吴阶平之子忆父亲:最乐意人们叫他吴大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