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晓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夏日的浙江风景如画,充满诗意,漫步乡间小路,眼观乡村景象,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一栋栋白墙墨瓦的村舍,一间间独具创意的店铺……像这样同时带给人休闲感、幸福感、未来感的美丽乡村遍布浙江省各个市县。
这样的美丽离不开“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2003年6月,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和和美美的好日子!”行走在浙江大地,这是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听到的最多的真情流露。
村美人和 享受乡村慢时光
“李祖慢时光,安放热爱与理想。”墙上的标语是村民们惬意生活的生动写照。
沿着青色的石板路漫步浙江义乌李祖村,每一处都有来往的游客在打卡。路边任意一个小院,都值得一逛:在“猫的小院”边看电影边撸猫;在“南瓜家甜水铺”点上一碗甜水慢慢品尝;在“沙漠的染坊”感受大理蓝染的魅力,畅想诗与远方……
时光慢了下来,心静了下来。徜徉在村美人和的乡村,无异于给心灵做了一场“按摩”。
李祖村的蝶变,从一条路开始。2017年,义乌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实施“千万工程”,以国企投资开发、股份合作等形式,打造德胜古韵、望道信仰、画里南江等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为基础的交通道路建设,带动偏远村、沿线村共同发展。经过历时4年的开发建设,义乌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总长超280公里的精品大环线。
李祖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一手抓村容村貌,一手抓产业共富,腾笼换鸟拓空间,筑巢引凤聚创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发展成了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的美丽乡村共富样板。
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离不开妇女的身影。建设启动伊始,打造“美丽庭院”成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抓手,降低围墙、收拾院子、种上花草,在全体村民尤其是妇女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李祖村先后打造了126个“美丽庭院”,成为省级“美丽庭院特色村”。
更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庭院成为“创客”业态发展、产品展示及提供服务的最好场地,一个个庭院串起了乡村旅游的“好风景”,成为最美的农村生态。
在李祖村,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女“创客”们的小店。“南瓜”封玲正是被李祖村的人居、营商环境所吸引,一年前,她把开在义乌市区的糖水铺搬到了李祖村。
目前,李祖村已入驻女性“创客”32家(占总“创客”的62%),吸引近百名年轻女性返乡创业。她们从事农场、咖啡馆、非遗研学、文化、园艺、直播等各类服务,共创乡村生活的美好图景。
在龙游县詹家镇的浦山村,同样是一方庭院,美了乡村,富了百姓。农房整治改造后,拆掉了围墙,迎进了风景,房前屋后化身为“一米菜园”。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又能生产蔬菜,自家吃不完还能卖钱。
如今,这个畲乡小村以“童话亲子+畲乡风情”为特色,集花园、田园、果园、菜园和乐园等多园为一体,营造“乐在浦山、游在浦山、吃在浦山”的环境,实现了“财貌双全”。
打造未来乡村 创业大有可为
“食堂的饭菜好吃又实惠,我几乎每天都来。”在龙游县溪口镇的共享食堂里,美味菜品冒着腾腾热气,不少村民和游客正在用餐。
共享食堂是由原来的职工食堂改造而成,墙上“激情燃烧的岁月”字样的标语昭示着它的过去。溪口镇原是一个黄铁矿职工生活区,10多年前,随着产业转型,大量人员和资金撤离,空间闲置,人员减少,镇子不复往日的热闹和风光。
2019年,溪口镇抓住浙江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机遇,开始探索“未来乡村”模式,着力打造集优良宜居、创业创新、共建共享、智慧治理于一身的居业协同未来乡村。
“创业在乡村,热情创造奇迹,乡村大有可为。”“80后”的吴琴芬是个“归乡人”,2019年回乡,在溪口镇开了一间陶艺工作室——瓷米文创。她说:“我们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家乡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希望家乡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美丽。”
近一年来,将各种文旅业态“串”起来的是溪口镇的主题研学项目。溪口研学中心负责人周寒梅是一名“85后”,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坚持做研学时,她坚定地回答:“给整个溪口做宣传,让返乡青年都有生意做。”
2022年,溪口镇建起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和“青春联合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目前已会聚近百名返乡创业青年。
离溪口镇不远的小南海镇团石村则践行“两进两回”支撑政策,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
毗邻衢江的独特地理优势,让团石村探索出以水上运动、滨水音乐会、啤酒音乐节等现代流行元素为内核的全新发展路径,形成了涵盖“夜游、夜赏、夜食、夜娱”四位一体的乡村夜景和产业形态,今年以来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消费达1200多万元。
一村一特色 村民致富手段多
唱着山歌敬酒,敲起鼓来迎宾,献上有祝福寓意的丝带,畲族迎客“三件套”,热情洋溢;畲族姑娘舞动起民族图腾凤凰,飒飒如惊鸿;跟着节奏,跳一段竹竿舞;坐在长凳上,吃起“十大碗”……龙游县沐尘乡打起了民族文化牌,民族风成为引流利器。
近年来,沐尘乡将畲族文化、红色文化、余绍文化和古村文化融入乡村基础设施配套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让文化“活”起来。
站在青田县龙现村村口眺望,山间梯田层层,低头细看,稻田水里有鱼儿穿梭。
以“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食昆虫、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为内容的“稻鱼共生系统”是青田县方山乡最大的特色。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如此重要的农遗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华侨杨小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祖国是华侨的‘娘家’,‘娘家’的崛起人人有责。”谈到为什么要回乡发展时,青田县侨联兼职副主席杨小爱这样回答。2019年,她从国外回到家乡龙现村,投资2000万元,打造“世界农遗中小学生研学营地”。营地设立了以农耕为主,集博览展示、野外互动、拓展训练于一体的主题教育路线,内含农遗文化酒店、农遗试验田、农遗乐园等设施。
“个头似乒乓,吃起来甜甜的。”除了“稻鱼共生”,青田县还大力发展杨梅产业。
“我们通过智能温控设备,保证大棚内的适宜温度,拉长了杨梅的采摘期。”平风寨村春华农场负责人张春华介绍。平日里,他照看着平风寨村山顶800亩的“花果山”,妻子在家带孙子孙女,孩子在国外工作,一家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笑容,绽放在每一名梅农脸上。近些年,青田县相继部署实施了“万亩示范基地”“杨梅品牌建设”“杨梅全产业链延伸”等系列工程,形成了“三带一区”的杨梅产业发展布局,发展杨梅专业村15个、专业大户1200多户、相关农业企业230多家,杨梅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5%,杨梅产业从业人员近8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杨梅已然成为致富“摇钱树”。
20年跨越式发展,“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61%,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0年缩小。美丽乡村正不断催生出多元新兴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