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春霞 发自北京 6月2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报告。与会人员对报告予以充分肯定,并围绕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特别是教育水平等提出意见建议。
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生均用房面积差距明显缩小,中西部地区大班额比例显著下降。报告建议,着力构建协调发展激励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各地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
同时,报告指出,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在人均收入、创新能力、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每千人执业医师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软硬件方面,同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报告建议,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生活保障。
丛斌委员说,区域之间不平衡、落后的根源是缺人才、缺平台,其中主要问题还是缺人才。“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职普分流,搞得人心不宁。”丛斌建议,在欠发达地区推行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义务教育。他到新疆专门调研该问题,当地干部群众反映,要是能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就太好了。丛斌说,在欠发达地区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如果再有条件的就推行十五年义务教育,包括幼儿园三年,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机制。
郭树清委员建议,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义务教育应该落实到当地政府,同时需要全国财政统筹解决好相关难点问题。
吕彩霞委员说,刚脱贫的地区,像凉山地区、毕节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个班基本都是80多个学生,实现小班很困难。国家应该通过一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