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 李康
5月底,在云南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汗湿衣衫的薯农忙碌穿梭,圆滚滚的洋芋从疏松的泥土中翻腾而出。寻甸六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邓长军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些全是企业预订的加工薯,打包后将运往工厂,加工成云南特色的中式土豆片,卖向全国。”
中式土豆片走俏
忙于收购的工厂负责人李艳琼正为提前打响的购物节储备原料洋芋。“电商平台的购物节,农产品也有大流量。我们打算提前准备100万袋土豆片,大约需要洋芋180余吨。”按照目前每公斤收购价3.6元计算,每卖出一包薯片,薯农就能收入0.65元。
在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新鲜洋芋的云南,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是当地一道传统小吃,也是很多人离开故土后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最近几年,在云南农科院的技术加持下,以云南洋芋片为代表的中式土豆片悄然成为爆款,不仅带动云南多个马铃薯产区的加工薯热销,也让不少产地薯农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西式薯片大多是薯粉膨化,土豆自身的味道很淡,而且价格动辄一袋十来块。在云贵川,家家户户更喜欢自己炸洋芋片,新鲜又实惠。”去年7月,一款由企业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原切土豆片登上电商货架后,中式土豆片在线上名气大振。
该企业电商运营负责人胡停告诉记者,新上架的中式土豆片位居某电商平台购物节期间饼干膨化畅销榜的第一名,去年销量比行业均值高出近两倍。“目前,我们线上日销土豆片11万~12万袋。从销售区域来看,尽管它起源于云贵川,但在广东、浙江等地卖得更好。”胡停表示。
独特包装背后的硬科技
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前,这包土豆片经历了近四年的研发期,其间数次踩坑。糊了、油了、软了……团队每天吃着炸坏的土豆片品尝失败的滋味。渐渐地,他们发现,快速入料并低温慢炸,出锅的土豆片口感硬脆,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料的香味。他们通过反复试验,积累了关键的技术经验——不同品种的云南洋芋,油炸温度与油炸时间如何调整,才能保证始终如一的品质。
为了在视觉上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他们又想了个主意——将薯片装进透明的包装袋。研发人员闷头找了近两年,结果检测机构一测,透氧率大大超标。这意味着包材阻隔氧气的能力差,光敏性物质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最终不仅影响口感、货架期,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再度遇到难题的李艳琼敲开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大门。接待她的是预制菜与休闲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丹,擅长果蔬生鲜储藏的研究,见识过各种高性能包材。
深入了解情况后,王海丹建议将解题思路放在有氧化铝涂层的包装袋上。“这种袋子的透氧率最低能降到1克/平方米/天,相当于普通透明袋的1/6”。接着,她又根据过往研究在涂层厚度、稳定性等方面给出了指导建议。仅仅一周,难题迎刃而解。
尝到甜头的李艳琼决定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从加工薯品种的选育,到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加工方案,都逐渐加入共同探讨研究的列表当中。
“我们所在马铃薯品种及食品加工方面储备了大量技术。如果企业能够带着市场需求和生产问题来找我们,再进行针对性研发,有的放矢,科研转化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王海丹表示。
定向收购为薯农托底
科技土豆片的热销激发了企业收购原料土豆的热情。从盈江、个旧到寻甸、大理……收完一年的土豆,李艳琼差不多也把云南跑了一遍。
云南是中国马铃薯种植大省,各州市均有马铃薯分布,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寻甸,邓长军记得小时候,这里家家户户都种土豆。但囿于种植品种陈旧、广种薄收,加上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仅销路难拓,还难卖好价。不少薯农依靠十多亩地,一年最多不过两三万元收入。
最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交通设施的改善,商品薯批发生意更加便捷。云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厂越来越多,对加工专用薯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技人员不仅为薯农送来种植技术,加工厂还积极下乡进村,鼓励大家种植合作88、云薯304号等加工品种。“2016年,我父亲联合一些农户,成立合作社,专门发展薯农按照企业需求种植加工薯,并按照订单进行收购。”邓长军介绍,目前,合作社联结起来的种植户达到两三百户,其中六成是彝族同胞。
去年开始,企业主动与他们合作,大量收购加工薯。邓长军估算,合作社去年为滇二娃、子弟、噜咪啦等品牌供应了1万余吨的原料土豆。
得益于加工薯需求稳定,以及商品薯打开线上销路,当地农户的年均收入快速增长。在寻甸县六哨乡下洋洒拉村,一些大户的土豆种植规模达到70至80亩,亩均产值3吨,年收入可达50万元。
作为大宗农产品,土豆价格起伏不定,行情时有波动。但寻甸农户种植加工薯的热情不减。长远账,农户算得明白,“明年一旦市场变化,商品薯可能滞销、烂市,但加工薯由加工厂定向收购,销路和价格都更加稳定。”
“我们每季的收购价随行就市,没有上限,但下限不能低于与农户签订的保底价。”李艳琼说,“一包小小的土豆片补上了马铃薯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通过优化管理,提升科技力,打通线上销售,我们希望能够为更多薯农托底,让云南洋芋从‘特色粮’变为‘富民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