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长安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配度是一个关键环节。事实上,就业能力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即使是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也有不少由于所学知识不够扎实,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特别是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不予录用的对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仍未摆脱学历教育、课本教育的束缚,高校专业设置没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强调课本知识,忽略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生走出校门后,除了一纸文凭外,没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差,影响了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短板明显,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加强职业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职业教育的规模有了明显增长,但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职业教育在不少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存在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配度,各地进行了诸多探索,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努力打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通道,找到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点。部分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变化,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更加灵活及时。
为拓宽学生个性发展渠道,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增强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一些高校相继开设职业教育类微专业。即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求,提升某一领域的核心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及其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解决大学专业设置与新形势下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适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产教结合,聘请企业家或有经验的创业人员现场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增强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需修完该专业的4门课程,共计10个学分,目的是助力有志加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在完成自身专业修读的同时,拥有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能力及应聘的基本条件;山东大学开设微专业,旨在衔接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培养方案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一般具有高阶性、交叉性和挑战度。事实证明,微专业不仅有利于打通普通高校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竞争力,值得在普通高校中推广。
此外,一些职业院校设置的小龙虾学院、热干面研究院、奢侈品管理专业等,这些新涌现出的极具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学院和专业,甫一面世就受到市场热捧,许多毕业生尚未毕业就被提前预订一空,薪酬待遇自然也水涨船高。
创新培养模式,打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直通道”。积极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训等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之间无缝对接,降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搜寻成本,提高求职就业效率。建立健全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做法不仅限于职业院校,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讲同样适用。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在2023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增加订单式招生和定向式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些企业主动与高校联系,合作培养急需的人才。此外,提高在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高校毕业生的留用比例,也是增强供需双方对接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领域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