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光贤
一
发家村,始建于1750年(清乾隆年间),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东北角,是一个汉彝杂居的古村落,彝族最先入住时叫发吉梁子,后更名为发家村。发家村村名来源于彝语,“发”在彝语中有悬崖、石岩的意思,寓意为悬崖上的村庄,或是石岩上的村庄。
发家村地形结构非常特殊,为喀斯特漏斗(溶斗)地貌,这是一种碟形、漏斗形或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洼地,直径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在漏斗底部通常有消水道(如落水洞、溶隙等)把汇集的地表水排走。因此发家村常年缺水,且多以石山为主的高原村庄,平均海拔2300米。过去交通极其困难情况下,很少有外人走进这个村子。尽管村子不是生在悬崖上,但天然形成的特殊地貌,让发家村在过去成为云贵高原深处封闭的古村庄。
发家村背靠400余亩古树林,拥有千余株古树,以青榨槭、灰背栎、元江栲为主。其中树龄达1000年以上有2棵,800年以上有66棵,500年以上有200余棵,历经千百余年风霜雨打,依旧充满生机。原生态的古树林让发家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发家村的漏斗型地质结构,在村子背面随处可见,俗称“落水坑”,一到雨天形成的地面水全部落到大地深处,因此当地村民吃水极其困难。神奇的是,发家村中竟然有一口唯一的古井,也正是这口古井,为发家村村民提供生命之源,使得他们能久居此地,繁衍生息,从原本仅有的5户人家发展到如今135户486人。或许是那片古树林的繁茂根系汲取的水分,汇聚到这口古井里,滋养着发家村村民世世代代。
发家村的古树,历经千百年沧桑巨变,村子里的人更换了一代又一代,而古树一直存在,护佑着那里的村民。古树、古井与发家村村民世代结下不解之缘。
二
7月盛夏,天气开始炎热起来,走进发家村,白色水泥路通向村子里每一户人家,两层三层高的楼房错落有致散布在村子中。几户人家正在烈日炎炎下,在自家庭院平整的水泥面上,使用连盖(又称连架)打干枯的绿肥草(也称野豌豆、马豆草)种子,因其茎叶含钙、磷比较丰富,可用作青饲、青贮和调制干草,是牛羊马猪的良好饲料,我小时候就听老人常说,这些家禽吃了之后容易长膘,因而有“绿肥草”之称。看到他们如今还以传统的方式处理一些农作物,唤醒了我小时候在老家使用连盖打豆子的场景,回忆起来别是一番滋味。
在风的作用下,绿肥草的残渣在村子上空飞舞,似乎在迎接我们这群外客的到来,感受乡土农家气息。村子每户人家的院墙上,一幅幅鲜彩夺目的油画呈现在眼前,画里大多描绘的是红色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场景。尤其是一栋瓦房的山墙面,绘有一片绿油油的古树林,依靠在村子背面,右上角写有“寻千年古树、享天然氧吧、传红色基因、品发家味道”20个红色字,这是发家村要打造的主题宣传标语。
村子随处还可见古民宅建筑镶嵌其中,有的古宅近百年历史,之前我见到的古民宅中,墙体多为木质结构,而发家村的古民宅是红色泥土结构。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些泥土墙并不是烧成的火砖,而是将泥土直接弄成长方形,一块一块地垒起来成为一堵墙,历经多年风吹雨打,冰霜雪洗,却依然完好如初,据说那是用一种特殊的泥土做成的,即黏土,它是一种含砂粒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而具有较好可塑性,可见群众的智慧无处不在。
村子的主干道上,一群施工队伴随着各种施工机械,正在热火朝天地作业中。富源县胜境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发家村正在建设自来水管网和布置下水管道,对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再提升。过去,发家村村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属于无水、无电、无路的三无村,前些年通过脱贫攻坚改造,如今村子里通上水泥路,通上了电和网络。村子里虽然有一口古井,但远远满足不了人畜饮水,村子里正在进行水管网道升级改造工程,务必确保家家户户都能持续喝上清凉凉的水。
古树林下,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树下乘凉,摆着家常。我们一行人中,有人问一个坐在长木椅上的老太太多大岁数了,身体如何?老太太笑着并顺口答道:“我已经80多岁了,身子骨还健朗很。”旁人又问她发家村这些年来有啥变化没有?老太太爽快答道:“要讲变化啊!变化忒大了,你看现在基本家家都有小轿车,去城里很方便,就半个小时的路程,吃喝啥的都不愁了。要是放在以前啊,我想都不敢想!”
老太太80多岁高龄了,说话依然清晰,步入耄耋之年依然有一个健朗的身体,还能感受新时代的巨变带来的美好生活。
三
古树林里,粗糙、直径一米左右的古树干显露出的沧桑面容,历经千百余年的风吹雨打与严寒酷暑,有些树干脚底处已经枯死,甚至树干直径的一半是空的。尽管如此,存活的那部分树干继续汲取大地的水分和营养,依然枝繁叶茂,矗立在发家村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其繁茂的枝叶为我们遮挡了夏日的火辣,阳光透过古树的缝隙,散落在树林里青石板小道上的斑斑点点更是美丽如画,树枝和树叶在风的勤劳奉献中摇晃着发出滋滋声音,地上不规则的光点随之移动,凉爽二字顿时进入我心间,唤醒无上清凉。
多么盼望手表上的分针能够停止下来,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也知足,让我多感受一下古树林里这般美好的慢时光。
走到一口呈半弧形的古井前,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井,目测井长3米,宽1.5米,高2米,从井口顺着几道石坎下去便可取水。由于今年长时间未下大雨,天气特别干燥,古井也处于干涸中,水面还不到十公分,发家村的村民早就没用这口井了。井壁及弧形的拱用青石砌成,青石间隙处长满了青苔,一些杂草镶嵌其中,部分井壁面被水长期浸泡过,已变成黄褐色。这口古井曾滋养了发家村好几代人,如今,它几乎枯竭,但发家村村民并没有废弃它,古井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在古井前,工作人员给我们详细讲述了80多年前,红军长征经过发家村的故事。红军曾两次经过发家村,在发家村这片热土上播下了红色的种子。1935年4月25日,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经过发家村,时隔近一年后,即1936年4月2日,贺龙率红二军团进入富源,当晚就住在发家村,并开展“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宣传,发家村村民用古树青榨槭的树叶为受伤的红军治病。红军离开时,从古井里取水把家家户户的水缸灌满,短暂的时光里,红军与发家村村民结下深厚的情谊。我想这份情谊主要来源于红军能真正为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因此在短时间里取得了群众的信赖及支持。
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发家村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与发家村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
如今,长征精神依然在发家村闪亮着光芒,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披荆斩棘、砥砺奋进。
四
走在古驿道上,欣赏着一路遇见的古树。大家的手机“咔嚓咔嚓”不停地拍照,把悬挂在古树上的“身份证”拍下,便于随时翻照片查阅每一棵古树的树名、年龄等具体信息。古树林里还有各种植被,有野生杨梅树,有风藤草、金刚藤等天然中药材,还有小叶杜鹃系列珍稀品种。枯萎程度不同的落叶遍布满地,散发出植被原有的气息。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一个休憩的木质结构的亭子,亭子的设计朴实无华,但坐在亭子里却可以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着四周的古树与其他繁茂植被。
穿梭在古树林中的七彩健康跑道,那是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各自涂抹一段的跑道,跑道宽约2米,长达1200余米。时而蜿蜒曲折,时而相遇十字路口。我站在四种颜色交会的十字路口,闭上眼睛,脑海里呈现出在跑道上的七彩人生画面,情不自禁伸开双手,拥抱古树林里的七彩风光。
林子里偶尔有完全干枯的古树和其他植被枯枝,当时我有点儿纳闷,这些枯枝残叶为何发家村的村民不捡回去做柴火呢?且我们刚进村子时,看到一些人家门口整齐堆放着几米高的干木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把这些疑问抛给驻村干部,得到的回答是,发家村村民对古树林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很是自觉,从来不采伐古树林里的干枯树枝,即便是古树下的枯叶,也不会去收集给牲畜垫圈用,或用作肥料,那些门口堆放木柴的人家,他们的木柴是从其他山上捡来的。
保护古树古井,留住岁月乡愁。
这片古树林与发家村村民,早已有深深的情怀。据说数十年前,有关部门需要大量砍伐发家村的古树,村民为保护跟他们一同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古树林,以山区交通极其不便,运输困难为由,仅进行极少量的砍伐以应付过去。这才使得大量的古树得以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见证一棵棵古树的容貌。
观景台,是发家村古树林里最高的位置,可以俯瞰发家村的全景,还可看到远在百里外的老黑山上旋转着的风力发电设备。只有一处上百亩的红土地,地面上未种植任何农作物,且没有任何杂草。后来才知道,发家村正在做有关土地规划属性调整,准备在那片红土地上种植万寿菊、康乃馨等观赏花卉,为发家村的风景增添色彩。
从观景台东北面望去,古树林较多的那座山上,基本是大石块组成的山,地面土壤非常少,加之今年春夏交替时段,干旱达几个月,致使那座山上的树枝整体还是秋冬时的模样,处于久久沉睡中,还未在步入夏天时节里苏醒过来,让人看上去难免显得有些苍白。树林里的杂草依然是枯萎的,很难看到长出来的新草芽。一些杂七杂八的树枝叶还是秋天时的黄色,只是没有那么黄得透,但那座山上的古树叶子早就焕发新生,苍翠的绿色镶嵌在黄色之中。或许是古树生长周期长,根系早已深深扎入大地中,即便遇到干旱,也能汲取大地深处的水分和营养来支撑其生命的运转。
观景台所在的这片林子,属于土山,石头分布较少,主要生长小叶杜鹃等植被,偶有古树在其中。因土壤肥沃、深厚,这片土地上的植被长势很茂盛,绿色成了真正主角,与对面那片黄色形成鲜明对比,一黄一绿,共同见证了发家村的发展历程。黄色点缀的是发家村过去悠久的历史人文,留住的是古树林下发家村世代居民的生活记忆;而观景台处的绿色,装饰了发家村的今天,成就了郁郁葱葱、绿树成荫,象征着发家村欣欣向荣迈向未来。
从观景台西北面望去,有两棵在丛林中独立生长的细叶云杉,树顶尖部分高出周围其他树两米左右,之间间隔一米五左右。它们看上去更像是一对彝家情侣,左边这株树顶部分长得茂盛一点,似彝族女同胞佩戴的头饰,距离顶部一米处有一根枝叶向右延伸30公分后,再向上伸长一截,恰似拿着一束花,而右边那株树顶部分长得疏松一点,似彝族男同胞。它们彼此注视着对方,一同沐浴阳光下的丝丝温暖,共赏月光下的缕缕静谧,历经风风雨雨,一起慢慢变老。
在古树林一处小道旁,两边各长有一棵灰背栎,树龄约100年,其叶子有锯齿或分裂,它们的枝叶相向生长,可为行走在小道上此处的生灵遮风避雨一程。很巧的是,有关保护单位在给古树林挂牌编号时,从1号古树按顺序编到此处,恰好左边的灰背栎是13号,右边的灰背栎是14号,树旁还长有红豆树,“1314”组合在一起,谐音为“一生一世”,加上红豆树的衬托,可以蝶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
是啊!它们像一对情侣紧紧拥抱在一起,心心相印,永不分离,彼此已度过百年光阴。
五
在发家村,流行着一句话:“你如果没来发家,那你一定在来发家的路上。”近年来,发家村在富源县干部职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迈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发家村依托附近园区区位发展优势,打造产城景融合示范点;依托勤劳朴实的村民,主动参与村民自治管理,打造基层治理示范点;依托“三古一红”(古树、古井、古驿道和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点;依托农文旅一体化,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这些示范建设,正在发家村一步步践行着。
当前,发家村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一个是发展资金问题,另一个依然是水的问题。好消息是发家村近期正在进行供水管道改造,几个月后便可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问题。关于发展资金,胜境街道及驻村干部正在努力想办法,为发家村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助力发展。
发家村,这个云贵高原深处的古村庄,正在筑梦新的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胡光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