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九年,绿化荒山,将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相结合,使农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刘群英
每天清晨,李云都会站在山东省泰安市化马湾乡“石家岭生物多样性农场”的最高处,看着眼前长势茂盛的树木,听着远处传来的雄鸡报晓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做绿色农业,一直是李云的梦想。“我原来在企业做工程,2014年在为企业寻找光伏发电基地时,偶然发现了这片山岭。”李云一边介绍,一边翻出手机里的山岭照片,“这片山岭已经撂荒了十几年,土壤一定是天然、无公害的,搞绿色农业最合适。”
说干就干!从下决心到与当地政府签订承包合同,李云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2015年1月1日,占地面积500多亩的“石家岭生物多样性农场”挂牌成立。
她先后买来苹果、桃、杏、梨等十几种果树苗种下,同时又栽种了黄瓜、西红柿等十几种蔬菜。李云告诉工人,凡是山上长出的花花草草,非必须都不能拔掉,要做到真正的生物多样性。不到五年的时间,荒山绿了起来,鸟、青蛙、蛇、刺猬等动物也逐渐变多。
保持绿色,关键是灌溉。在荒山野岭解决灌溉问题,就必须打井。
说起打井一事,李云颇为感慨:“我不知道如何确定井位,看到一个野草茂盛的草窝窝,就找来了打井队。好在当地有经验的老人说,这个井位早年水量很大,我才放下心来。”
如何让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李云思考最多的问题。
2015年,李云认识了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刘玉升,并将其循环农业项目运用到农场的管理中,引进了姬岩垂草种植和秸秆虫养殖。
姬岩垂草触地生根,让其他杂草很难有生长空间,是祛除杂草、消灭虫害的好帮手。李云满脸兴奋地介绍,一到5月,姬岩垂草开的小花便能吸引蜜蜂授粉,还能吸引害虫的天敌。以草引虫、以虫治虫,少了农药的侵蚀,各种果子绿色生长、自然掉落,掉落的果子又成了林下鸡鸭的美餐。鸡鸭的粪便收集起来,混合农作物秸秆、蔬菜秧蔓、食用菌糠发酵后,又可用于秸秆虫的养殖。而秸秆虫所产生的肥料,又用于植物施肥。这样一来,农业不仅得以循环,也做到了绿色和纯天然。
就这样,李云坚持“树—菜—菌—虫—畜禽”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将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相结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使农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九个年头了。”李云搓着满是老茧的手感叹道:“坚持以农场养农场,虽然收益有限,但我在为自己心中的梦想守望。”
如今,农场在李云不懈的努力和众人的帮助下渐渐走上正轨,她对未来的规划很清晰:“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而是老老实实地把山岭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农场。”
李云还有一个愿望:“如果每个有意愿且有能力的人,都能去绿化一座荒山、一片丘陵,我们的国家就会成为鸟语花香的大花园,乡村振兴的目标就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