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协同教育 PDF版下载

栏目:聚焦

版面: 协同教育

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不能等同于识字、算数。入学准备状态很重要,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水平

“零起点教学”不意味“零准备”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

    ■ 边玉芳

    孩子在幼儿阶段为什么不能单纯或过早地学习知识?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让幼儿园孩子做好入学准备?3~6岁孩子应该学习什么?我们可以从脑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为什么不能过早学知识

    有些知识过早地学了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甚至出生不久就让孩子接受知识学习,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就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地学习,那样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有许多家长教三四岁孩子算数,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说出答数,但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一般来说,3岁前的幼儿对数字已有笼统的感知,他们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岁的孩子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并能按成人说出的数取相应数量的物体;5岁以后的幼儿才能认识到数不因实物的变化而改变,形成了数的“守恒”概念。

    心理学实验证明,只有到5岁之后,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一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对数的理解与运算就会变得简单,并且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有些家长让孩子过早识字,或者在幼儿阶段不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识字,而是通过集中学习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孩子一下子把字记住了、认识了。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虽然表面上认识了许多字,但是,会让孩子的认知过早符号化,影响其想象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出生前,孩子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大脑实际需要的数量。出生后,随着孩子的成长,接收到的外部刺激越来越多,其神经元的联结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这时孩子拥有的神经元和神经联结数量远多于成人。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脑就像是一个大胆的剪裁师,只有被经常刺激的神经元细胞和突触存活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细胞所连接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如果孩子过早或单纯地学习知识,孩子的可塑性就会大大降低,这也就是托马斯·苏德霍夫所说的“不要把孩子训练成机器”,认为“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随着大脑的发展,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开始出现分化,分别控制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所控制的身体区域也不同。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包括语言、逻辑、细节、理性等功能。大脑的右半球则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包括空间、音乐、艺术、形象等功能。过早与单纯的知识学习让孩子的左脑得到发展,右脑却不能很好地发展。左右脑平衡发展才能促进孩子均衡与全面发展。

    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小学内容

    “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

    目前,大家都已认识到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科学育人,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倡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进入小学一年级,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此时孩子的入学准备状态很重要。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即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状态。“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零准备”,入学准备需重视。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水平对后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水平。但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不能等同于识字、算数。有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语言技能,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

    因此,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两方面的能力。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会算多难的加减法,会做多少题目,而是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入学准备除了知识准备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准备。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活,其中的学习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即听得懂任务要求、能自始至终完成一项任务、会遵守规则等。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将会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

    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

    幼儿期发展是否良好影响到将来的幸福。那么,从孩子一生发展的角度看,这一阶段孩子的教育与学习重点在哪里呢?

    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品德陶冶、个性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识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儿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好奇心强的幼儿接触新事物时注意力集中、爱提问、爱探索。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开等“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鲜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读汉字和感受数学、使用数学解决问题,选择图文并茂、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图书,通过讲故事、亲子共读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同时,可以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绘画、音乐与体育运动能力,并采用图片、画报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加强孩子对危险情境、事故原因以及后果的认识,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另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与分享、处理同伴矛盾,学会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发展友谊。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