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特约撰稿 庞若洋
阿纳玛丽亚·冯特是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在理论粒子物理学,尤其是弦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冯特的研究推进了弦理论在物质结构和量子引力中的应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解构世界,自幼对物理化学展现浓厚兴趣
阿纳玛丽亚·冯特出生在委内瑞拉东北部的安索阿特吉州。孩提时期,冯特便热衷于解构周遭的一切事物,并将不同物体混合在一起观察反应。进入中学后,冯特开始对物理和化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醉心于用逻辑公式和普遍规律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在周围老师的鼓励下,她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日益增长,并在进入大学后选择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读博士期间,冯特修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的课程并备受触动,这一经历对其之后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7年,冯特获得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学位,一步步将兴趣变成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投身科研,为人类理论粒子物理学做出贡献
冯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理论粒子物理学,尤其是超弦理论。弦理论的根本假设在于粒子并非宇宙的基本单元,而是振动的弦产生的“音符”,不同粒子是弦不同振动模式的结果。超弦理论认为,弦作为物质的基石存在于十维时空中,但一般而言我们只能捕捉到其在时间、长度、宽度和高度四个维度中的传播。冯特在实验中构建出相关模型,将其他六个维度浓缩于极小的空间之中,推进了弦理论在物质结构和量子引力中的应用,使人们得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该理论对物质结构和量子引力的影响。此外,冯特提出“强弱对偶”的关键概念,对于第二次超弦革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特曾在多家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文章引用量超过4000次,并受邀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马德里自治大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进行合作。1991年,冯特被授予委内瑞拉国内最为重要的科学奖项——洛伦佐·门多萨·弗莱里科学奖。2013年,冯特成为世界科学院成员。2023年,冯特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得主。
回归故土,为推动祖国物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后,冯特曾在法国阿讷西粒子物理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工作。在多年海外求学的经历后,冯特并没有选择留在工作条件和待遇都十分优渥的欧美国家,而是选择回归故土,成为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的教师,为推动祖国物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冯特在委内瑞拉的科研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国家经济波动性较大,其所任职的大学时常面临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当地计算设备和通信设施也相对落后。在这一背景下,包括冯特在内的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克服实验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还要忍受并不体面的工资和一路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尽管困难重重,冯特依旧选择留在自己的祖国,并在当地开展科研活动,让理论粒子物理学绽放在拉美的土地上。对此,她乐观地表示,虽然需要不断地耗费时间和精力申请用于购买、更新或修理设备的资金,但幸运的是,她总是能够得到周围优秀同事的帮助。
以自己为旗帜,为女性科学家的地位与处境发声
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和良好的抗压能力,冯特在科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的教职晋升中也一路顺利,似乎并未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她依旧认为科学界存在针对女性的无形壁垒,而这一不公现象恰恰是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带有歧视性的做法和缺乏对妇女的尊重与支持所导致的。
以自己为旗帜,冯特为女性科学家的地位与处境发声,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为女性提供启发和力量。为此,冯特呼吁当局出台更为强有力的政策来促进性别平等,包括推动教育平权,让更多的女孩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等。此外,冯特充分肯定女性的能力与价值,要求提高妇女在科学贡献中的可见度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