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伟 肖意凡
总分第一,综合素质考察、专业理论考试、教育活动评价、管理案例分析四个赛项第一——2023年湖南省幼儿园园长专业能力大赛日前在长沙落幕,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长师附二幼)执行园长郑岚夺得大赛冠军,并包揽全部赛项第一,成为首位“大满贯”园长。
拥抱孩子,尊重接纳每一个儿童
2001年,17岁的郑岚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父母希望她回到家乡当一名小学老师。初出茅庐的她对父母说:“我读的是幼儿教育,就做幼儿教师。”这份最初的坚定与执着,支撑她携手幼教走过了22个春夏秋冬。
在郑岚当班主任的第11个年头,一个叫墩墩(化名)的小男孩来到她的班级,园长告诉她这是一个患有中度孤独症的孩子,需要多花心思。墩墩喜欢单独行动,不与人对视,更没有交流,活动中随心所欲、乱跑乱叫……原本平静的班级乱成了一锅粥。怎么办?
“对教育对象的思考与研究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最好的‘请教对象’是自己。”于是,郑岚开始走进孤独症,阅读书籍、撰写观察笔记,不厌其烦地向其他家长解释,无数次与孩子牵手、对话、拥抱……直到有一天,她听到墩墩嘴里传来一声含糊不清的“老师好”。她俯下身一把抱住墩墩,眼泪夺眶而出,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何其幸运,我的孩子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好老师。”多年以后,墩墩妈妈回忆起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时光时仍眼泛泪光。
让特殊儿童不特殊,郑岚持尊重、接纳、平等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多元的幼儿教育,她撰写的以中度孤独症儿童教育为原型的演讲稿,获长沙师范学校“恪守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演讲比赛一等奖。担任班主任12年,郑岚滋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她所带班级先后多次评为“优秀班级”。毕业的孩子多次回园,与她重温童年的美好,她也享受着这份甜蜜的教育回响。
生长的拔节,在每一个寻常时刻积淀
“理想的教师一辈子都在积淀、更新。”郑岚深以为然。从一名普通师范生成长为学前教育硕士,她不断勉励自己,无论如何“挤”时间也要坚持阅读,并用笔耕不辍促进思考与钻研。
在教育实践中,郑岚十分重视教育笔记的撰写。为了追求文字上的婉约、细腻,她爱上了席慕蓉的散文;为了寻找文中观点的理论支撑,她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文章。室友经常劝她:“写那么晚、那么认真干什么,领导又不会仔细看。”她笑笑不语,乐在其中,因为,当称心佳作“出炉”时内心的满足与充实感只能自己体会。
同事向她取经:“为什么每一个带队的老师都喜欢让实习生观摩你组织的活动?”郑岚认真专注地说:“把日常的每一个活动都当作观摩活动来组织,把每天晚上的备课反刍当成一种习惯。”勤学好问、善于反思、乐于钻研就是当好教师的“法宝利器”。
从年轻教师成长为湖南省首届幼儿园教育能手,从教育笔记到活动案例,从编著论文到开展园本研究、课题研究,22年间,郑岚用读、写、做、思一遍又一遍地历练自己,既促进了专业成长,又结出了硕果:先后主持省级规划课题1项,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与编著4部,发表文章9篇,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责任担当,做幸福幼教引路人
2013年,郑岚走上管理岗位,先后经过保教主管、保教主任、园长助理、保教副园长、执行园长等多个岗位的历练,她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单单只是一个个体,还肩负着一群人、一支队伍、一个单位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责任。
“上天馈赠的,无论好坏,都双手捧住且视为珍宝。”这是郑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年间,她凭着一股不畏艰难、先行先试的韧劲和闯劲,在前辈的带领下,从开展区域活动项目研究到重构班级室内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从探索自然教育课程实践到设计野趣园、种植园、涂鸦墙、戏水池……她和幼儿园的管理团队、老师们一起追随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用心书写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幼儿园也因此获评省首批“保育教育规范园”、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郑岚积极组织对口支援活动,先后与12所乡镇幼儿园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与团队成员边实践边摸索出了“五步三轮”的帮扶模式。她积极承担国培、省培、送培到县,送教下乡,公益讲座等工作,先后前往张家界、怀化、邵阳等10个地区,开展研讨、交流50余次,将工作经验分享给更多从业者。“郑老师的交流既有理念上的引领,又接地气,易实操,正是我需要的。”参培学员说。
提及此次获奖,郑岚说:“比赛的根本都在检视日常,日常的学习、日常的实践、日常的积累……这也正是学校倡导的‘功在日常’‘专注做好每一个当下’。”郑岚表示,将继续秉承“热爱儿童、研究儿童、通达童心、服务儿童”的教育理念,立足岗位,牢记老校长徐特立“认真搞好幼儿教育是共产主义事业中最光荣的任务”的教诲,深耕学前教育事业,做一名好老师、好园长。
郑岚获2023年湖南省幼儿园园长专业能力大赛冠军。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