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托管交易服务平台、开发“滴滴农机”应用,农民足不出户,一键预约农机服务。
■ 孙亚飞 刘晓阳
农忙时节,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农机“没活干”、农户“找机难”的矛盾曾长期存在。现如今,“网约”服务走到了田间地头,种地能在网上下单,耕田能叫“滴滴农机”。这些新鲜的尝试,让农民们足不出户,只要点点手机,就能一键预约农机服务。
田间地头,新鲜事儿多
田间地头的新鲜事儿越来越多了,一个电话就能招来“老把式”,收割费用,从每亩地70元降到54.1元。据媒体报道,山东省聊城市几个村的村民通过县里的托管交易服务平台叫来了“网约收割机”,解决了农户们农忙收麦的需求。一切都按竞价服务合同操作,农户只需在田间地头等待,农机公司便会依农时,按照约定安排足够数量的农机提供服务,不让农户再为找农机发愁、焦虑。
冠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么丽萍介绍,今年3月,冠县农业托管全产业链要素交易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将农业生产托管的全产业链根据需求属性分为农资采购、农机服务、灌溉服务、植保服务等八大类,形成了标准化标段产品。各村将需求统计好后统一报到镇街,由镇街借助平台上架需求,需求审核通过后,供应商便可在“冠县托管”App中报名参加反向竞价。
在冠县东古城镇温家庄村,往年麦收都是农户自己联系收割机,村民魏喜婷表示:“收割机实际到地不一定准点,价格还有波动。”而今年,村里不但提前订好了收割机,每亩收割的价格也从往年的60~70元降到了45.5元。如此比价“下单”的网约服务绝不仅仅是种粮大户才能享受到的福利,小户、散户也可以通过村集体集中“拼单”。
与冠县整合需求、集中采购的平台服务思路不同,浙江省江山市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公司开发“滴滴农机”应用,集纳该市登记在册的1400余台各类大型农机和1100余名农机手信息,农户完成注册后,可以按照种植规模、作业时间、价格意向等条件输入关键信息,即时发布农机需求,附近的农机手则可以通过系统接单。
“网约”平台实现多方共赢
“今年俺的无人机联了网,这单业务就是在网上拿到的。”来自河南的农机手王晓立正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植保机。
“网约农机”既可以解决农忙时节“有田无机耕”的难题,也为农机手拓宽了增收渠道。河南农机云平台由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和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联合开发,涉及农机监管、农机调度、作业监管、合作社管理及农机运维5个模块。“自从有了这个平台,现在找农机就像打网约车一样方便,机手不仅能及时接活,还能拿到平台的作业补贴。”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惠农农机作业队负责人牛虎表示。
“如今,通过平台直接竞拍镇上几千亩地,作业亩数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再考虑到农业相关补贴,定价45.5元还是有利润的。”负责温家庄村麦收的冠县延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倪汝尚解释道。“网约农机”平台相当于把零售变成了批发,破解了农机“没活干”、农户“找机难”的难题,闲置的农机高效运转起来,各个企业的利润也在增加,为农户提供线上“点机”服务,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组织和调度双方信息,打破了农村农机供需信息壁垒,优化了农机手、农机、土地的要素配置及收益分成,实现对农机的合理配置,也让各方得到了方便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