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周刊·看点 PDF版下载

栏目:荧屏亮点

版面: 文化周刊·看点

《欢颜》:新奇感当先的浪漫红色史诗


    理想与信仰,悬疑与幽默,悲情的红色浪漫、热血的民国传奇,紧扣时代与个人视角书写革命历史的《欢颜》,跳脱传统年代剧的创作窠臼,用独具风格化、戏剧化的新奇表达方式,在视野和格局上进行了一次升级,它以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有血有肉的细腻刻画,做出了自己的个性表达,并传递了普世价值。

    ■ 钟玲

    “苟且偷生也可以,转身赴死也无妨”……

    生于乱世,困在如“桃花源”一般的寨子里的俞亦秀,终为自由抛弃了一切。

    他天真亦有血性,善良亦有傲骨,只为一句承诺,便舍生忘死。在别人眼中,俞亦秀看起来不过是一癫狂之人,但他却成为一束光,照亮了徐天前往光明的路,一如那个更早之前就离开的老孙。

    ……

    真实又荒诞,悲情又诙谐,同一个故事却有多种不同的风格杂糅在其中,这是由董子健、张译、张鲁一、廖凡等主演的年代传奇剧《欢颜》。惊险、刺激,充满悬念,难以定义类型的《欢颜》开播后即用这样一以贯之的基调,将观众迅速代入其营造的传奇世界。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我最大的观感,那便是“意想不到”,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现的人是敌是友,也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以为是“王者”的,可能只是个“青铜”;以为是良善之人的,可能只是一个奸佞小人。以为失物“唾手可得”,却不想“难于登天”;以为是一次智谋之战终会侠者胜,却不想侠者偏偏因此丢了性命……

    如此,《欢颜》就是这样以无数意想不到的情节为“锚”,一步步地吸引着戏外的人也一起踏上“征途”。

    这是一场带着血与泪的“接力赛”。 热血青年徐天,秉承父辈的信仰与嘱托北上支持革命,在路上,他与一众可敬可爱的爱国志士不断地相遇与告别,最终褪去最初的青涩,完成使命抵达“希望之地”。一段路,一个终点,路途却漫长得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曲折;一条命,两行清泪,时光短暂得一转身就是咫尺天涯……

    苏区与闽西、旧社会与新时代,一次护金旅程,亦是一次对红色革命历史的回望……众所周知,传统的主流叙事影视作品在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都有历史的局限,通常是以宏大叙事去关注社会、民族、国家而后书写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欢颜》不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以虚构的人物为主角描写一个虚构的具体事件,用丰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民国世相——

    冷漠无情的百姓,见利忘义的赌徒,为虎作伥的“走狗”,强取豪夺的军阀……恶有不同的恶。与之对应的是,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老孙,为朋友两肋插刀义不容辞的王鹏举,从幻梦中觉醒的翩翩君子俞亦秀,心怀悲悯救死扶伤的医生章加义……

    《欢颜》在无形与有形中、明示与暗喻里,揭露在金钱与生存欲望的压力下人性的脆弱与黑暗,也褒扬动乱年代依然坚持正义的人性的善良与光辉。

    江湖喧嚣,世态炎凉,但热血犹在,《欢颜》看似围绕着徐天的个人成长叙事,却展开的是一众有理想、有情怀、有信仰、有担当的英雄群像谱——时代乱局,不同背景的小人物们,于命运沉浮中展现了他们对理想的忠诚,在逆境时的坚韧,以及对使命和道义的坚持。       

    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欢颜》通过民国奇人志的具象化书写,以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递进,每个人或悲或喜的结局,对一个时代进行了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而文艺的对白、幽默的语言,对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致描绘,以及画面场景的美学雕刻,使得《欢颜》兼具浪漫的史诗气质——

    以悲为美,是《欢颜》的叙事策略。当老孙夺回金条未果,负伤奔袭在乡间时,一路跌跌撞撞却仍心怀对希望的期待;当俞亦秀得知安乐平和都是假象,意识到自己已被时代抛弃,但理想主义的他依然渴望自由;当俞亦秀、徐天坐在牛车上与赶车的老伯一起畅想美好未来时,明媚的天空、绿色的田野却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脚下的路是现实的残酷与灰暗,一瞬的悠然闲适更具悲剧色彩。

    英雄末路的极致体现,光明与黑暗的鲜明对比,让《欢颜》悲情的氛围感十足。而理想、信仰在他们身上的沿袭与传递,无论是老孙以命相托的告别,还是俞亦秀对离开禁锢自己灵魂的“堡垒”后的喃喃自语,都是诗意而浪漫的。那是为生命无所畏惧的人们写下的一曲“咏叹调”。

    枪战、肉搏、智斗兼有之,宗族内斗、江湖纷争、正邪博弈兼有之……复杂的写实元素与浪漫的诗意表达叠加出的新奇感,为《欢颜》建构了独特的影像奇观。有一点点像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明明是红色经典重现,却有江湖侠气在;也有一点点像《让子弹飞》,戏中人的一些行为看似荒诞无稽,却又一本正经做着庄严的事。同时,《欢颜》也通过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以他们之间的火花碰撞,完成了正向价值理念的传递。      

    《欢颜》里,既有“小人物”的生死相依,也有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理念追寻;既有一个人的成长曲线的刻画,也有对重信、重诺、重情、重义的群像塑造。戏中人流下热血的同时,亦让戏外客流下热泪:有人离开,荡气回肠,如老孙;有人离开,潇洒从容,如俞亦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写就“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英雄气魄。

    悲情的红色浪漫、热血的民国传奇,紧扣时代与个人视角书写革命历史的《欢颜》,跳脱传统年代剧的创作窠臼,用独具风格化、戏剧化的新奇表达方式,在视野与格局上进行了一次升级,它以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有血有肉的细腻刻画,做出了自己的个性表达,并传递了普世价值——

    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中的“欢颜”为题,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美好的革命理想的寄托,而革命之路上那些无数值得被看见与记住的微小力量,亦让如今的人们从中感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时代精神。

    毫无疑问,在《欢颜》中,人们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无论是老孙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是俞亦秀的“苟且偷生也可以,转身赴死也无妨”……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