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对话,努力回想着3200年前发生的事,可我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解开我身上尘封千年的秘密。
■ 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六年级(10)班 李祉萱
暑假,一个静谧的夜晚。我躺在床上,回忆着一天的国家博物馆之旅,仍然意犹未尽。恍惚间,我又回到了国家博物馆,不过我不是以游客的身份进入,竟是坐在展柜里。我环视四周,左边站着四羊方尊,右边立着黄金面具,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从展柜的玻璃上,我看见了自己的样子:整张脸呈方形,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带着神秘的微笑。原来,我是最具代表性的三星堆文物之一,很多人来这里都是为了看我。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我的价值,大部分人只是对我的外貌感到好奇,他们一边拿着手机对我拍照,一边嘴里嘀咕着:“这个面具好奇怪呀。”有些家长一看就是有备而来,他们或是用手机搜索资料,或是手拿打印出来的资料,一边看一边对孩子讲:“你看它那双长长的眼睛,寓意古人对千里眼的渴望与追求,你再看它蒲扇似的大耳朵,表达了古人对顺风耳的崇拜。”还有一些看上去是学生的人,边观察我,边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我真想知道他们是怎样记录我、评价我的。
下午,几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我从展柜里抬出来,带到一间工作室。屋子不大,但是十分干净整洁。桌上摆满了各种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镊子……他们把我放到桌子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我身上的锈斑、云纹以及头顶的装饰。旁边的工作人员议论道:“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个面具头顶的装饰可能有着‘灵魂出窍’的寓意,古人希望借此与神明沟通交流。”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对话,努力回想着3200年前发生的事,可我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解开我身上尘封千年的秘密。
我回到展厅时已是夕阳西下,整个展厅空无一人,所有文物都沉默着,但它们用自身讲述着巍巍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我在自己的展柜里睡着了,直到听到妈妈的声音才恍然惊醒:“小苹果,该起床了。”
名师简介
张梦乔,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曾任教北京市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清华大学法学学士、教育研究硕士;教学设计论文获全国小学特色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微课获全国语文微课大赛二等奖,法治教育论文获北京市一等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小蚯蚓教室”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曾参与编写《百变马丁大语文新阅读》系列书籍。
/名/师/点/评/
出色的游记往往能引发读者探索之心,这篇《穿越千年的秘密》就让我不禁想知道,是什么秘密穿越了千年,谁的秘密,又告诉了谁呢?
小作者自己化身“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的角度充满代入感,作为秘密的承载者更是极具发言权;“左边四羊方尊,右边黄金面具”的描写说明了自己所处位置的同时,亦渲染出了华夏古老文明的神秘气氛。
接下来对自己面貌的描写十分精彩且值得同学们借鉴——“从展柜的玻璃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样子”,这句视角阐述带着读者一秒沉浸;接着先重点描述了面具最具代表性的眉眼特征,“倒八、上挑、斜长、柱状外凸”几处用词准确凸显特点,整个面具在详略得当的描绘下生动呈现,读者仿佛能经由那双炯炯纵目穿越千年,亲自去探寻尘封的秘密……
除面貌描写笔法精到外,本文的另一个巧妙之处是借家长和研究人员之口讲解了纵目面具的文化内涵,又以面具的身份传达了文物渴望被探究、古老文化渴望被发现的心愿,彰显了博物馆和文物知识的文化价值,这说明,语文学科“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正在以小作者为代表的新一代小学生心中萌芽。
总之,本文无论从遣词造句、想象创造、结构安排,还是思想主旨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