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本文聚焦“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这两个经常遇到的概念,力图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的发展脉络,澄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概念的差别。作者认为在讨论妇女议题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批判性吸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基础上,注重对复杂社会现实的理论分析和概括,在推进妇女解放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 石红梅 邱丹文
在妇女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个概念,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这两个概念经常会产生混淆,尤其是第二个概念,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可借鉴性,又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局限性?澄清相关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对于妇女解放和发展事业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概念阐析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描绘了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积累而残酷剥削工人阶级妇女的悲惨图景,恩格斯则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讨论了妇女受压迫的历史过程,并提出妇女问题要深入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寻找答案。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为妇女问题研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基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经倍倍尔、蔡特金的发展,列宁、斯大林的进一步丰富,最后经由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完善,形成关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在推动妇女解放事业深化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都对妇女问题做出重要论述。比如,毛泽东同志在具体考察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妇女生活的实际和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妇女地位和作用后,明确提出政权、族权、神权、父权是压迫妇女的社会根源,并指出妇女要在参与生产劳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解放。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解放妇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本质上的男女平等”。江泽民同志在1990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明要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妇女问题。21世纪初,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妇女解放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保护妇女基本权益、加强对妇联工作的指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妇女发展的客观实际、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出了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旗帜上,始终坚持做好家庭工作、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始终坚持推进妇联组织建设,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妇女问题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中国妇女的社会作用、社会权利、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概括,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百年实践中历经检验后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阐释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有时候会混同使用。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作为主语,马克思主义为限定词时,更侧重于该思想是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反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语,女性主义为限定词时,则偏向于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一部分。我们认为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还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生命力,认为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当时女性面临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最后都陷入了不能自拔且越来越缺乏对社会进行解释和改造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泥潭。
我们力图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的发展脉络,澄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概念的差别。从发展脉络上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指的是兴起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波“女权”运动,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基础的理论流派,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将政治经济学批判引入了家庭领域,聚焦于家务劳动的性质、价值与妇女受压迫的关系的讨论;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专注于如何将性别视角融入分工、阶级、异化、生产关系、“两种生产”等经典马克思主义概念范畴,以及父权制、再生产劳动等理论观点与研究视角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新自由主义、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意识形态批判取代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的主要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观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也会互相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所运用的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已然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所广泛采用。在海蒂·哈特曼、米歇尔·巴雷特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的论著当中,均能看到她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性别分工的深刻批判。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无法完全解释妇女问题,她们对家务劳动、再生产劳动的研究也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开创性地将家务劳动归入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再生产劳动,认为女性所承担的再生产劳动被排除在生产劳动、公共领域之外,这一历史过程背后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是妇女受压迫的重要原因。两者的共同点表现为均以妇女为研究对象,认为妇女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受压迫、受剥削和受歧视的群体,关注妇女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探究妇女解放的途径和目标,与妇女解放实践紧密相连。这些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分析妇女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分歧。在理论旨归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将妇女解放视为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妇女解放要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妇女解放离不开男女平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目标在于为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在理论视角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更加宏大,强调要深入人类历史、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之中开展分析,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更强调“父权制”在造成妇女问题方面的作用。在理论武器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主要运用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政治制度、劳动分工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而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将“性别”作为开展批判的主要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拥有更加宏阔的理论视域、更博大的理论胸怀、更高远的思维起点和更科学的研究视角,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白人中产阶级女性所构建的理论,她们的研究是以不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其家务劳动工资化等观点被认为是“从马克思主义内部与马克思主义绝交”。尤其在受到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过多地运用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身份政治等理论范畴,很少讨论物质因素以及社会整体状况。此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将性别斗争提高到了不恰当的高度,提倡用女性中心主义替代男性中心主义,把反对父权制作为女性解放的头号目标,夸大了性别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只是冠以“马克思主义”的前缀,其理论观点与逻辑落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窠臼。因此,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无法为解决妇女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难以实现包括妇女解放在内的所有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
当前,我国妇女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务的参与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仍未完全实现。社会各界在讨论妇女议题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批判性吸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基础上,注重对复杂社会现实的理论分析和概括,在推进妇女解放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以期为分析和解决妇女问题提供坚实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支撑。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项目编号:21BKS1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