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她们

版面: 视点评论

耄耋之年战地伉俪:

烽火硝烟,让我们的青春这么有意义!


    陈仙玉向记者展示李在河的军功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7月26日下午3点多,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干休所的一栋老楼里,随着401的房门轻轻打开,出现在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面前的是一对慈祥的老夫妻的笑脸。

    他们就是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和陈仙玉夫妻。

    89岁的陈仙玉将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娇小的身材,挺直的身板,紫色的T恤,洋溢着别样的热情和岁月的从容。91岁的李在河则是一脸可爱的笑容,他们热情地把记者让进屋。

    在两人的客厅中,有一本珍贵的相册,里面有两人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包括陈仙玉和战友们一起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照片。

    还有非常珍贵的一张,是2021年10月23日,老两口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入场时,他们两人成为走在最前面的两名志愿军老兵代表。

    “你们来采访,我们感到心里不安,很惭愧。我们是后勤保障部队,和野战部队不能比,他们真是苦!而且那么多战友为保家卫国牺牲在战场上了。我们都活着回来了,现在的日子这么好。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怀念和致敬的人!”

    说起抗美援朝,李在河首先开口说,在朝鲜战场上,每天就像是在看真实的电影:敌机,抢救伤员,防疫,等等。

    “停战协议签订前,敌机差不多天天来轰炸。住在防空洞里,门口也要用棉被捂得严严实实,否则有一点灯光,敌机就反复来轰炸。”陈仙玉说。

    “前线下来的伤员,伤好一些,就又上战场了。只有最严重的才会送回国内治疗。什么样的伤员都有,有的绷带一打开,伤口化脓已经都是蛆虫,有的直接露出骨头,他们得多疼啊,看着真是心疼!”18岁参军的陈仙玉说,只有努力多学习,才能更好地照顾好伤员。没有上过学堂的她,经过三个月的培训,硬是凭着不怕苦、不怕炸、不怕扎、不怕牺牲的精神,顽强地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她每天要到河边洗绷带,敌机来了,原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冬天凿开厚厚的冰窟,才能洗绷带,不能怕冷,也顾不上,因为要在敌机发现之前抓紧时间洗完。晒在树上的绷带被发现,也会引来轰炸和扫射。18岁参军到部队,回忆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两位老人的语气平静而充满感恩。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在这场战争中,二百九十万名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战场,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美军还悍然发动细菌战。还记得在一次徒步急行军中,李在河和战友们远远地看到,前方路上全是一块块随风起伏的白布,大家感到十分好奇,有的战士刚要跑上去看个究竟,幸亏关键时刻背后传来一名老兵的惊呼:“是炸弹!是定时炸弹,快跑!快跑!”李在河和战友们一惊,拔腿就往两边跑,没跑多远,身后就响起一连串的爆炸声。

    这是美军用的细菌战,一条条的虫子,随着炸弹的爆炸,展现在大家面前。美军将带着病毒的虫子装在炸弹里面,空投到地上,起伏的白布是抛掷定时炸弹的降落伞。

    日子就在生死之间一滑而过。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李在河夫妻被各自的部队留了下来,也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说起我们两人的缘分,还真就是那么巧,同一天参军,同一天跨过鸭绿江。”李在河回忆和爱人的这一生,深感不易和光荣。

    3岁左右,同为朝鲜族的李在河和陈仙玉分别跟着家人移居到长白山的一个村子里,成为邻居。

    “小时候,我也不知道她的大名,只知道小名儿‘道道里’”。1945年的时候,李在河一家搬走,后来正在黑龙江省勃利县上初中的李在河被从一百多名报名到前线参军的学生里挑中,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训练,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成为后勤部防疫大队的一名防疫战士。

    1951年1月1日,陈仙玉永远记得那个参军的日子。也永远记得坐着闷罐车入朝的经历,因为敌机轰炸,他们八天八夜被憋在了隧道里。

    “她很厉害,一共四次荣立二等功!”李在河这样评价妻子。

    1953年,已经成为助理军医的李在河随防疫大队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分部基地医院做流行病学调查。

    “咱这儿来了一个助理军医,还是朝鲜族!”医院里的护士们觉得挺新鲜,都跑来看热闹。大家热情地做着自我介绍,“我叫陈仙玉!”陈仙玉在自我介绍的同时,隐隐约约感觉这个人很亲切。

    一段时间后,在一个活动中,陈仙玉又再次见到李在河,这次对各自家庭成员的一一问询,两人才确认,李在河就是小时候的邻居,陈仙玉就是李在河记忆中的小玩伴“道道里”!

    原来,两人同一天参军,并在同一天奔赴朝鲜战场。“只不过我是坐马车去的,她是坐闷罐车去的,所以我俩没有碰上。”惊喜之余,战场上的相见和重逢,让两人感到分外亲切。回国后,李在河回到北京军区,而晚一年后,陈仙玉因为部队对调换防,去了安徽105医院。

    两人保持书信往来,结婚后,一直两地分居。这样的日子,直到1959年,陈仙玉被调回北京参加军事医学科学院门诊部的组建工作,两地分居才算结束。

    一生不负使命,一生相伴相知。这对战地伉俪在烽火硝烟中书写了忠诚与无悔。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