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援朝女护士高景星:

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壮丽的“白衣战歌”


    北京市海淀医院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崔安琪

    □ 韩雪英

    虽然70年过去了,回忆起抗美援朝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高景星始终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保卫祖国。”

    1949年,不满14岁的高景星志愿参军,考上了第四野战军后勤卫生部,由于年纪过小,她央求母亲写介绍信后才被招收。在中南军区卫校学习和第五陆军医院实习后,1950年10月部队接到进入朝鲜的任务,从此,她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援朝医疗工作。

    高景星回忆,由于敌人出动大量飞机轰炸,满载第一批志愿军的五辆列车刚刚入朝便被困山洞,火车排放出大量浓烟,人们面临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的死亡威胁。关键时刻,政委的号召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我们还没有完成国家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不能就这样死去,冲出去吧!”高景星屏住呼吸,睁大眼睛找到出口的微光,拉着战友一起朝洞口方向前进,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走出洞口后,她便昏倒在了雪地里,等到头痛欲裂地醒来时已是次日清晨。

    敌军飞机炸毁了铁路,他们就背上医疗器械、用品开始步行。11月,朝鲜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1摄氏度,志愿军们迎着刺骨寒风,在雪地里行进,风雪弥漫中,一走就是十多个小时,不敢停歇,因为一歇下来就会倒下,很难继续前行。

    在朝鲜战场,高景星随部队在志愿军一分部疗伤院做护士。1951年的大年初一,部队安排三个人负责一个卫生点,在一处破烂的小平房中接收伤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下,她所在的手术队几乎遇到的都是截肢伤员。医疗队一边做着治疗,另一边炮声和枪声不断咆哮着,炸弹从天上炸下来,震碎了屋顶上的瓦片,面对病人,她耐心安慰道:你放心,有我们在!

    那时没有防空洞,截肢后的伤员只能安置在山坡上,因为气温低,为伤员送的饭还没怎么吃就冻上了,她就尽量用棉衣捂着饭,送到伤员面前。伤员有时要到别处避险,她就尽量多带吃的;上路找寻伤员,经常是走很久才能找到一个,但她坚信多救下一个人便多一分希望。

    有一次,一位朝鲜百姓受伤急需输血,高景星说“我是O型血我来!”她撸起袖子就冲上去。当时她才16岁,但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她觉得值得,军民一家亲,有志愿军的地方,就不能对朝鲜百姓见死不救。

    作为战斗在朝鲜战场的女医务工作者,高景星以坚强和勇敢、细腻与柔情,彰显着巾帼担当。医务人员与冲锋陷阵的英雄一样,经受着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无数个像她一样的医务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寒风凛冽的黑夜照顾伤员,用血肉之躯为伤员们护住了安全防线,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白衣战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